疱疹病毒感染由疱疹病毒科病毒引起,可分为α、β、γ三个亚科,常见类型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有接触、飞沫、垂直等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损害和全身症状,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学、血清学、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常见疱疹病毒类型及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HSV-1和HSV-2两型。HSV-1常引起口周、颜面等部位的疱疹,多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亲吻等。原发感染时,可在体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劳累等,病毒可被激活,导致疱疹复发。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疱疹,也可在分娩时由母亲传染给新生儿。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多见于儿童,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病毒可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单侧疱疹,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巨细胞病毒(CMV):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为隐性感染。先天性感染可发生在孕妇感染CMV后,病毒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可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后天感染多通过接触感染的体液传播,如唾液、尿液等,免疫功能正常者多无明显症状,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肺炎、肝炎等多器官损害。
EB病毒(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原发感染多见于儿童,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EBV感染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感染途径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亲吻等,以及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如毛巾、餐具等。
飞沫传播:某些疱疹病毒,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水痘期,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易感人群吸入后可被感染。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疱疹病毒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如孕妇感染HSV-2可在分娩时传染给新生儿,引起新生儿疱疹。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损害:不同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表现有所差异。单纯疱疹常表现为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溃疡。水痘表现为全身同时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带状疱疹则是沿神经分布的单侧疱疹,疱疹呈带状排列。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了有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采集病变部位的疱液、血液、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核酸检测等。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检测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出现较早,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出现较晚,且可长期存在,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急性感染。例如,EB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可检测VCA-IgM、VCA-IgG、EA-IgG等抗体,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对于疱疹病毒累及内脏器官的情况,如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肺炎,可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对于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如带状疱疹累及神经引起的脊髓炎等,可进行脑部或脊髓的MRI检查等。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早期使用阿昔洛韦,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根据不同的疱疹病毒感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进行退热;对于疼痛明显的带状疱疹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疱疹病毒后,如水痘,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皮疹变化等情况。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应及时就医。对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儿童,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听力、视力等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孕妇:孕妇感染疱疹病毒风险较高,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孕妇应避免接触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若发生感染需及时就医,评估胎儿感染风险并进行相应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疱疹病毒后,如带状疱疹,更易出现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且病情恢复相对较慢。应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同时积极治疗,缓解疼痛等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疱疹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且易复发。需密切监测病情,调整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加强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