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的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腹腔内手术,手术创伤会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形成纤维粘连,不同年龄段恢复能力有别;异物残留会引起免疫反应、止血不彻底形成的血肿也会增加粘连几率,女性某些妇科手术后需关注;感染会使渗出物增多、破坏肠道功能,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风险更高。二是腹部创伤,直接暴力损伤破坏肠道浆膜层、引发炎症促使粘连,高风险职业人群易发生;穿透性损伤会带入病原体引发感染且损伤范围大,儿童易受此类伤害。三是腹腔内炎症,如阑尾炎、盆腔炎、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渗出物会导致肠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儿童患阑尾炎、女性患盆腔炎及结核性腹膜炎患者需特别注意。四是先天因素,肠道发育异常会改变肠道结构和位置增加粘连风险,某些基因可能与炎症反应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有关,家族中有患者的成员发病可能性略高。
一、腹腔内手术
1.手术创伤:手术过程中,对腹腔内组织和器官的操作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如切割、分离、牵拉等,这些创伤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受损的组织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介质会吸引大量的炎性细胞聚集到损伤部位,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随着炎症的发展,纤维蛋白会渗出并沉积在受损组织表面,当纤维蛋白不能被及时溶解吸收时,就会形成纤维粘连。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手术创伤后的恢复能力有所不同,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炎症反应可能相对较为剧烈;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术后发生肠粘连的风险相对较高。
2.异物残留:手术中使用的纱布、缝线等异物,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机体将这些异物视为外来物质,会启动免疫防御机制,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会包裹异物,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此外,手术过程中的止血不彻底,形成的血肿也会成为异物刺激源,增加肠粘连的发生几率。性别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研究表明性别对异物残留导致肠粘连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但女性在某些妇科手术后,由于盆腔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异物残留引发肠粘连的情况可能需要特别关注。
3.感染:手术切口或腹腔内的感染是导致肠粘连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使腹腔内的渗出物增多,纤维蛋白大量沉积。感染还会破坏肠道的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弱,进一步促进肠粘连的形成。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下降,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发生肠粘连的可能性也会相应提高。
二、腹部创伤
1.直接暴力损伤: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挤压等直接暴力作用,会导致肠道及其周围组织受损。肠道的浆膜层是一层光滑的膜,对肠道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当浆膜层受损时,肠道之间以及肠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正常润滑和分离状态被破坏,容易发生粘连。同时,创伤引起的出血和组织坏死也会引发炎症反应,促使纤维蛋白渗出和粘连形成。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的人群,由于腹部更容易受到创伤,发生肠粘连的风险相对较高。
2.穿透性损伤:刀刺伤、枪伤等穿透性损伤不仅会直接损伤肠道,还会使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进入腹腔,引发感染。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会加速肠粘连的形成。而且,穿透性损伤往往造成的组织损伤范围更广、程度更重,修复过程中形成粘连的可能性更大。儿童由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一些意外情况下更容易受到腹部穿透性损伤,家长需要格外注意对儿童的保护。
三、腹腔内炎症
1.阑尾炎:阑尾发生炎症时,炎症会波及周围的肠道和组织。阑尾周围会形成脓肿,脓肿中的炎性渗出物含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和炎性细胞,这些物质会与周围的肠管粘连在一起。即使经过治疗炎症得到控制,粘连也可能会持续存在。儿童患阑尾炎的比例相对较高,且病情发展较快,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以减少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2.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发生炎症时,炎症会蔓延至肠道。盆腔炎引起的渗出物会导致盆腔内组织粘连,包括肠管之间以及肠管与盆腔脏器之间的粘连。长期患有盆腔炎的女性,由于炎症反复发作,肠粘连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3.结核性腹膜炎:结核菌感染腹膜后,会引起腹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腹膜表面出现粟粒样结节和渗出物。这些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会逐渐机化,形成粘连。结核性腹膜炎患者通常身体较为虚弱,免疫力低下,治疗过程较长,在治疗期间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身体抵抗力,以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四、先天因素
1.发育异常:部分患者由于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如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粘连束带等,导致肠道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发生改变。这种异常的结构会使肠道之间的正常排列和活动受到影响,增加了肠粘连的发生风险。先天性肠粘连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出现症状,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腹痛、呕吐、腹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2.遗传因素:虽然目前关于肠粘连遗传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可能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有关。如果家族中有肠粘连患者,其他家族成员发生肠粘连的可能性可能会略高于普通人群,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