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肠梗阻是怎么引起的
假性肠梗阻是无机械性梗阻原因却有肠梗阻症状的综合征,其引起原因包括神经肌肉功能异常相关因素(自主神经病变如糖尿病、遗传性神经病变、平滑肌病变如家族性内脏肌病、结缔组织病变如系统性硬化症)、内分泌及代谢因素(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代谢紊乱如电解质紊乱、尿毒症)、其他因素(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药物因素如某些药物副作用、化疗药物)。
一、神经肌肉功能异常相关因素
1.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是导致假性肠梗阻较常见的病因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自主神经,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例如,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胃肠道动力障碍相关的假性肠梗阻表现,高血糖引起神经纤维的糖基化、氧化应激等损伤机制,使得胃肠道的神经传导和调节功能紊乱,影响肠道的蠕动等运动功能。
遗传性神经病变: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神经病变进而引起假性肠梗阻。如家族性内脏神经病等遗传性疾病,遗传因素导致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胃肠道神经对肠道运动的调控,从儿童到成年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该病可能与遗传的神经病变相关。
2.肌肉病变
平滑肌病变:一些遗传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平滑肌,如家族性内脏肌病。遗传缺陷导致平滑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引起假性肠梗阻。这类疾病可能在儿童期就出现症状,由于平滑肌功能异常,肠道的正常蠕动无法有效进行,食物通过肠道受阻,出现类似肠梗阻的表现。
结缔组织病变:系统性硬化症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异常。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结缔组织,同时引起平滑肌的纤维化等改变,使得胃肠道动力下降,出现假性肠梗阻症状。该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系统性硬化症,进而增加了假性肠梗阻的发病风险。
二、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1.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各个系统的功能,包括胃肠道。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减弱,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引发假性肠梗阻相关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除了可能出现假性肠梗阻症状外,还会有怕冷、乏力、水肿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其他表现。
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血钙水平升高,可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胃肠道的动力。高血钙会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进而可能引起假性肠梗阻。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有发生,其发病与甲状旁腺的病变相关,如甲状旁腺腺瘤等。
2.代谢紊乱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可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和收缩功能。钾离子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离子,低钾时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蠕动减弱,容易导致假性肠梗阻。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等情况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离子丢失过多时,若未及时纠正,就可能出现胃肠道动力障碍相关的假性肠梗阻表现。各种年龄人群都可能因为电解质紊乱而发病,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如胃肠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因呕吐、腹泻等导致电解质紊乱引发假性肠梗阻。
尿毒症:慢性肾衰竭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体内的代谢废物蓄积,毒素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和肌肉功能。尿毒症患者体内的毒素会干扰胃肠道的神经传导,同时影响平滑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胃肠道动力下降,出现假性肠梗阻症状。尿毒症在各个年龄段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均可出现,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着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尿毒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三、其他因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累及胃肠道,导致胃肠道的炎症和动力异常。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这些人群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感染巨细胞病毒后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并发症,包括假性肠梗阻。不同年龄人群中,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后都可能引发假性肠梗阻相关表现。
细菌感染: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肌肉功能。败血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会波及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动力障碍,出现假性肠梗阻。各种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败血症等严重细菌感染而并发假性肠梗阻,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且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胃肠道功能变化。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一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假性肠梗阻。例如,一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影响胃肠道的神经递质调节,从而引起胃肠道动力障碍。不同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机制不同,有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如影响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进而干扰胃肠道的蠕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都可能因个体差异出现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假性肠梗阻,但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需要特别关注。
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可能引起胃肠道毒性反应,导致假性肠梗阻。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和神经肌肉系统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在癌症患者中,尤其是接受化疗的患者,需要警惕化疗药物相关的假性肠梗阻发生,不同年龄的癌症患者都可能面临这一风险,儿童癌症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更需要密切监测胃肠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