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对下肢的影响可能有感觉减退或丧失、运动神经受累、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溃疡形成等。
1.感觉减退或丧失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下肢的感觉神经。初期可能表现为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的麻木、刺痛、烧灼感或蚁走感,夜间或寒冷时症状可能加重。随着病情进展,感觉会逐渐减退,患者对疼痛、温度、触觉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脚踩在尖锐物体上可能毫无察觉,接触热水时也无法及时感知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意外伤害。严重时,感觉可能完全丧失,下肢就像“失去了知觉”,这会大大增加受伤和感染的风险。
2.运动神经受累
糖尿病会影响下肢的运动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使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支配。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肌肉无力、萎缩,表现为足下垂,走路时脚无法正常抬起,步态不稳,像“跨越步态”。随着病情发展,肌肉力量进一步减弱,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甚至出现下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加上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容易引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会逐渐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患者会出现下肢发凉、怕冷,皮肤颜色苍白或发紫,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或足部会出现疼痛、酸胀,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再次行走又会重复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病情严重时,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是夜间,称为“静息痛”,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
4.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影响下肢的微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缺氧、缺血。这会影响下肢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使皮肤变得干燥、弹性差,易出现脱屑、瘙痒。同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皮肤的修复能力下降,一旦出现微小损伤,很难愈合,还可能加重其他并发症的发展。
5.溃疡形成
由于上述感觉减退或丧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以及微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容易形成溃疡。溃疡多发生在足部,尤其是脚趾、足底受压部位或外伤部位。因为感觉减退,患者可能不会及时发现足部的轻微损伤,而缺血又使得损伤部位难以愈合,逐渐形成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