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般可分4型4期,4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期包括高危阶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阶段、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
一.分型
1.1型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较急,症状明显,常伴有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表现。患者通常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且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自身免疫机制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起病较为隐匿,症状可能不明显,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的。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疾病早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可能有效控制血糖,但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一组病因相对明确的糖尿病,种类较多。包括因胰腺外分泌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因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以及药物或化学物质导致的糖尿病等。此外,还有一些与遗传相关的罕见类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的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4.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生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常在孕期常规血糖筛查中发现。妊娠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等。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二.分期
1.高危阶段
高危阶段是指个体存在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尚未达到糖尿病前期的状态。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曾有妊娠糖尿病史等。处于此阶段的人群,通过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可有效降低发展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风险。
2.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此时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个阶段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时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等,部分人群可逆转至正常血糖水平,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3.糖尿病阶段
糖尿病阶段是指血糖水平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此阶段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遵医嘱口服二甲双胍或注射胰岛素药物)等,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
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进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这些并发症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糖尿病阶段就应积极控制血糖,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延缓并发症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