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患者非药物干预含物理治疗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持续牵伸及依据痉挛表现定制合适矫形器,药物干预常用巴氯芬且需个体化,儿童瘫痪优先非药物以物理治疗和定制矫形器为主,老年瘫痪干预要考虑身体机能把控物理治疗强度频率并谨慎评估药物代谢安全。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物理治疗:
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定时对瘫痪肢体各关节进行被动屈伸活动,每次每个关节进行5-10次缓慢活动,每天3-4次,通过维持关节活动度可有效防止挛缩,且研究显示规律的被动关节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痉挛程度。例如对膝关节进行缓慢的屈伸活动,髋关节进行外展、内收等活动。
持续牵伸:可使用弹性绷带对痉挛肌肉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牵伸,持续牵伸可改变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缓解痉挛状态,牵伸时需保证力度适中,以患者可耐受为准,避免造成肌肉损伤。
2.矫形器应用:依据瘫痪肢体痉挛的具体表现定制合适矫形器,如踝足矫形器适用于改善足下垂等因痉挛引发的步态问题,腕手矫形器可维持手腕和手部良好姿势,防止痉挛导致畸形进一步发展,矫形器的选择与佩戴需由专业人员评估后进行。
二、药物干预
常用药物有巴氯芬等,巴氯芬作用于脊髓部位抑制突触传递来减轻痉挛,但药物使用需由医生综合患者整体状况权衡,因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不同,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瘫痪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风险相对较高,以物理治疗(如温和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和定制合适矫形器为主,避免因药物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潜在不良影响。
老年瘫痪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时需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情况,物理治疗要把控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致使身体损伤,药物使用需更谨慎评估肝肾功能等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