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分为四期,Ⅰ期局部皮肤完整有压之不褪色红斑等表现且老年人皮肤老化、儿童皮肤薄嫩易出现;Ⅱ期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呈浅表开放性溃疡有渗出等,儿童修复快但护理不当易加重、老年人愈合慢需强化护理;Ⅲ期全层皮肤缺损可见皮下脂肪等,老年人血液循环差感染风险高、儿童要避免二次损伤保证营养;Ⅳ期全层皮肤及组织缺失伴骨骼肌腱暴露等,老年人愈合困难需加强营养、儿童罕见发生需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Ⅰ期褥疮
1.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深色皮肤患者红斑表现可能不明显,可见皮温异常、皮肤硬度改变等,患者常感受压部位疼痛不适,此期皮肤完整性未遭破坏,是预防关键阶段。2.人群因素:老年人皮肤老化,弹性与修复能力下降,易在Ⅰ期出现问题;儿童皮肤薄嫩,长时间受压也易较快进入Ⅰ期。
二、Ⅱ期褥疮
1.临床表现: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表现为浅表开放性溃疡,基底呈粉红色,无坏死组织,可有清亮渗出液,溃疡周围皮肤伴红肿等炎症表现。2.人群因素:儿童皮肤修复相对较快,但护理不当易加重;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弱,Ⅱ期褥疮愈合较慢,需强化局部护理。
三、Ⅲ期褥疮
1.临床表现:全层皮肤缺损,可见皮下脂肪,骨骼、肌腱未外露,溃疡可能有潜行和窦道形成,创面有黄色或白色坏死组织覆盖。2.人群因素:老年人血液循环差,Ⅲ期褥疮感染风险高,需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儿童发生Ⅲ期褥疮时,要避免二次损伤,保证营养供给以促愈合。
四、Ⅳ期褥疮
1.临床表现:全层皮肤及组织缺失,伴骨骼、肌腱暴露,创面常有坏死组织或焦痂,存在潜行、窦道深入周围组织。2.人群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Ⅳ期褥疮愈合困难,需加强营养支持与专业护理;儿童出现Ⅳ期褥疮罕见,一旦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