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发病与脑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相关,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年龄、家族史,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围绝经期女性及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需关注并调整相关指标预防。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多由脑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使脑供血动脉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类型有脑梗死等;二、出血性脑卒中,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压迫周围脑组织,常见类型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的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相关。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增厚、变硬,易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破裂;高血脂,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管通畅;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硬化;酗酒,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脑卒中发病可能;肥胖,肥胖者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年龄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弹性下降等,老年人发生脑卒中风险更高;有家族脑卒中病史者,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发病几率。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血管调节等功能下降,更需密切关注血压、血脂等指标;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病,规律服药;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脑血管状态,也应注意预防;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