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治疗包含睡眠卫生教育(建立规律作息、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协助儿童建立固定睡前程序)、心理行为治疗(成人用认知行为疗法-失眠,有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疗法,儿童用游戏疗法等调整睡眠认知行为)、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调节神经活动、光照疗法调节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的睡眠障碍);药物治疗常用镇静催眠药分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需医生评估后谨慎选用,优先非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启用,要关注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一、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需建立规律作息模式,每日固定上床及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亦应维持,避免熬夜或过长午睡。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卧室应保持黑暗、安静且温度适宜(约18~25℃),睡前1小时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蓝光可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儿童方面,家长需协助建立固定睡前程序,如睡前故事、轻柔音乐等,助力儿童放松入睡。
2.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为成人慢性失眠的首选非药物治疗。其中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使其与实际睡眠时间匹配,逐步提升有效睡眠效率;刺激控制疗法要求仅在有睡意时方上床,且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相关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针对儿童睡眠障碍,CBT-I中的游戏疗法等可协助调整睡眠认知与行为。
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rTMS)等物理干预可调节大脑相关区域神经活动以改善睡眠,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疗机构操作。此外,光照疗法对因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的睡眠障碍有一定调节作用,如季节性情感障碍相关睡眠问题可通过适当光照干预。
二、药物治疗
常用镇静催眠药物包括苯二氮类(如地西泮等,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苯二氮类(如佐匹克隆等)。药物治疗应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用,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启用,需关注特殊人群用药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用药需权衡利弊,儿童使用镇静催眠药物须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随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