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后出血有其定义,常见原因涵盖手术创面因素、感染因素、残留病灶、凝血功能异常等,评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处理有保守治疗与手术干预,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关注基础疾病,年轻患者谨慎评估残留病灶,产后患者警惕产褥期感染。
一、子宫切除术后出血定义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流血量超过正常月经量,或术后24小时后阴道出血,或术后特定时间(如术后1周、1个月等)出现的异常阴道出血情况。
二、常见原因
1.手术创面因素:子宫动脉残端结扎不牢致血管结扎线脱落,或子宫切口愈合过程中发生裂开,导致创面持续渗血。
2.感染因素: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盆腔感染,炎症刺激使创面渗血增多。
3.残留病灶:术前未完全清除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等残留组织继续生长出血。
4.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自身存在凝血障碍性疾病或术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影响正常凝血机制致出血。
三、评估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手术方式、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及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检查阴道残端有无渗血、红肿等情况,评估全身一般状况。
3.辅助检查:超声检查了解盆腔有无积液、残留病灶等;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及凝血相关指标。
四、处理措施
1.保守治疗: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应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2.手术干预:若保守治疗无效,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探查,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如重新结扎血管、清创缝合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关注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此类疾病可能影响凝血及创面愈合,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2.年轻患者:尤其有生育需求或残留病灶可能者,需谨慎评估残留病灶对后续健康的影响,必要时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产后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需警惕产褥期感染,加强会阴护理,观察恶露情况,预防感染导致出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