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危险期一般在发病后3-5天内,24-48小时内尤为关键,其时长受出血量、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危险期内有再出血和脑水肿等风险,需监测血压、意识、瞳孔、颅内压等,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影响危险期时长的因素
出血量:如果脑出血量较大,比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ml、幕下出血量大于10ml,那么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危险期也会相应延长。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即使出血量不是特别大,由于其身体对出血后的应激反应、修复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危险期可能也会比年轻患者更长。女性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出血后的一些生理变化上与男性有所不同,但这对危险期时长的直接影响还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判断。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其血管状态较差,脑出血后血管的稳定性等更易受到影响,会使得危险期延长。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出血后血压波动往往较大,容易再次引发出血,从而延长危险期;而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出血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脑组织的修复等过程,也会使危险期变长。
危险期内的主要风险及监测要点
再出血风险:在危险期内,患者血压的波动是导致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控制在160/90mmHg左右。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再出血可能。
脑水肿风险:发病后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等,会引起脑水肿,在危险期内要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头痛程度、呕吐情况等初步判断,必要时进行头颅CT等检查来明确脑水肿程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脑萎缩等情况,即使脑水肿程度相对较轻,也可能对脑功能产生较明显影响,需要更加精细地监测和处理。女性患者在危险期内的护理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给予更贴心的照护。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危险期内更需要医护人员加强监护,因为其自身血管等状态不佳,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需提高警惕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危险期内,除了针对脑出血进行处理外,还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等,以促进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