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引发,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临床表现初发有灼热刺痛、红斑及簇集小水疱等且病程有特定进展,诊断靠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治疗通常用抗病毒药物,特殊人群中孕妇感染需及时就医评估,儿童优先非药物局部护理,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加强免疫力维护并规范治疗。
一、定义与病原体
单纯性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发的一种常见皮肤病,该病毒分为Ⅰ型(HSV-1)和Ⅱ型(HSV-2)。HSV-1通常会导致口周、颜面等部位出现感染,而HSV-2多与生殖器疱疹相关。
二、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例如与患有单纯性疱疹的患者进行亲吻、共用餐具、密切接触受感染的皮肤等行为,都有可能使病毒传播。
2.飞沫传播:当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带有病毒的飞沫可能会传播给他人。
三、临床表现
1.初发症状:发病初期局部皮肤常出现灼热、刺痛感,之后会出现红斑,紧接着在红斑基础上形成簇集性小水疱,水疱内液体澄清,周围伴有红晕。
2.病程进展:水疱可破溃、糜烂,之后逐渐结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但可能会有色素沉着。不同部位的单纯性疱疹表现有所差异,口周部位的疱疹常见于口唇周围,生殖器部位的疱疹则与HSV-2感染相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培养能够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核酸检测可精准检测出病毒的核酸,以此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如阿昔洛韦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的情况。孕妇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考虑年龄适应性,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随意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存在风险的药物,以保障儿童健康。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感染单纯性疱疹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所以孕妇若感染需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2.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单纯性疱疹时要格外留意病情变化,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局部护理等干预方式,如保持局部清洁等,避免儿童搔抓导致感染加重,同时要避免儿童随意使用成人的抗病毒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免疫力低下人群:像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单纯性疱疹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且复发率较高,需加强免疫力的维护,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