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存在适宜睡眠时机与环境却对睡眠时间及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病因分原发性(与遗传等相关无明确躯体或精神疾病诱因)和继发性(含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因素),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特点及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等)会影响,长期失眠可致免疫力下降、引发情绪障碍、造成认知功能减退等不利影响。
一、定义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尽管存在适宜的睡眠时机与睡眠环境,仍对睡眠时间及(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且由此对日间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观体验。
二、主要表现
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
3.早醒: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提前觉醒;
4.睡眠质量下降:感觉睡眠未恢复体力;
5.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三、病因分类
(一)原发性失眠
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适应能力异常等相关,无明确躯体或精神疾病诱因。
(二)继发性失眠
1.躯体疾病因素:如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头痛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困难)、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身体不适影响睡眠;
2.精神障碍因素: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问题常伴随失眠症状,情绪异常干扰睡眠节律;
3.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咖啡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干扰正常睡眠机制。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
作息不规律、学业压力等心理因素易引发失眠,需关注其日间学习及行为表现,避免因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与认知功能。
(二)老年人
随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加之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心脏病)影响,易出现失眠,需留意其睡眠状况对慢性疾病控制的影响。
(三)女性
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波动可致失眠,孕期需关注睡眠对胎儿发育的间接影响,更年期女性要重视睡眠问题对情绪及健康的连锁反应。
(四)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过度饮酒吸烟等,均会破坏正常睡眠节律,增加失眠发生风险。
(五)病史相关
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疼痛病史者,失眠发生率较高,需综合评估原发病与失眠的相互影响,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五、失眠的不良影响
长期失眠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引发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等;还会造成认知功能减退,影响注意力、记忆力等,进而对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