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主要分为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多为双侧紧箍样或压迫样轻至中度疼痛,各年龄段可发病,长期精神紧张等易患;偏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剧烈疼痛,有多种伴随症状,女性多,与遗传等多因素相关;丛集性头痛疼痛剧烈,多位于一侧眼眶等部位,男性多,有丛集发作特点,饮酒等可诱发,三者患病率等情况及发病机制各有不同。
一、紧张性头痛
1.症状表现:通常为双侧头部出现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疼痛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可累及整个头部或颈部区域,疼痛不会因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等而明显加重,患者可能还伴有头部的紧绷感,部分患者会有轻度恶心,但一般不会出现呕吐,视力也通常不受影响。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此类型头痛,有紧张性头痛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较高。
2.相关研究: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紧张性头痛是最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约占头痛患者的70%-80%,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头部肌肉紧张、神经递质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偏头痛
1.症状表现:多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常较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还会出现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变形等。儿童偏头痛可能表现为腹部不适、头痛等不典型症状,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尤其是在月经周期、孕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容易发作,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生活中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食用某些特定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等)可能诱发偏头痛发作。
2.相关研究:偏头痛的患病率在全球约为5%-10%,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血管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例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丛集性头痛
1.症状表现:疼痛多位于一侧眼眶、眶上和颞部,疼痛非常剧烈,呈钻痛、烧灼样痛或刺痛,发作突然,无先兆,每天可发作1-8次,每次发作持续15-180分钟,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眼睑水肿等自主神经症状。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通常在20-50岁发病,发作具有丛集性特点,即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然后缓解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生活中饮酒、吸烟等可能诱发丛集性头痛发作。
2.相关研究:丛集性头痛相对少见,患病率约为0.06%-0.4%,其发病机制与三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有关,研究发现丛集性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核团等结构存在功能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