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指甲苍白脆薄、头发干枯脱落、头晕眼花、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疲倦、运动耐力下降、女性月经不调、怕冷等,原因包括先天母体气血亏虚、后天饮食不规律结构不合理致脾胃受损气血生成少、过度劳累熬夜耗气血、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血等。
一、气血不足的表现
1.身体外观表现:面色常呈现萎黄或苍白状态,这是因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部色泽失于滋养;指甲可能苍白无华、质地脆薄,反映出气血不能濡养指甲;头发易干枯、脱落,因为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失去滋养。
2.精神状态表现: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多因气血不能上充脑窍所致;精神萎靡,缺乏活力,是气血不足以支撑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由于气血亏虚影响脑部的气血供应,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3.体能表现:乏力疲倦较为常见,稍作活动就感觉体力不支,这是因为气血虚弱无法充分推动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运动耐力下降,难以进行较长时间或较大强度的运动,是气血不足使得肌肉等组织得不到充足气血滋养,功能减弱。
4.其他表现: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量少、色淡等,与气血不足影响血海的充盈和气血的正常运行有关;怕冷,是因为气血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机体,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
二、气血不足的原因
1.先天因素:胎儿在母体孕育时,若母体本身气血亏虚,就会影响胎儿气血的充盛,导致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状况,这种情况在一些早产、母体孕期营养严重缺乏的新生儿中较为常见。
2.后天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如过度节食、挑食,会使得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生成气血的需求;饮食结构不合理,偏嗜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受损则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气血生成减少。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气血生成。
3.过度劳累与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会耗伤人体的阴血,而血是气的载体,阴血耗伤则气也会随之不足;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都会消耗气血,体力劳动过度会损耗气血津液,脑力劳动过度则耗伤心神,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工作且睡眠严重不足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
4.慢性疾病影响: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病等,疾病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使得气血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以慢性肾病为例,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的代谢与生成,导致气血不足的状况逐渐显现;还有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也会持续消耗人体正气,进而引发气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