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老年人易患,与多种因素相关,有基础疾病人群风险高)和脑梗死(分多种类型,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基础疾病是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等是常见病因,高血压控制不佳人群风险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等是常见病因,有相关不良因素人群风险高)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因个体血管基础等因素存在差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2.脑梗死:又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脑血栓形成多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脑栓塞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常见的栓子来源有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腔隙性脑梗死是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因素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均可发病,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显著升高,女性在某些激素相关因素影响下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但总体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还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管承受压力过大,容易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高血压病史较长、血压波动大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因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病情况有差异,一般来说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未良好控制的人群更易发生脑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的原因。各年龄均可发病,有动脉瘤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某些与激素等相关的动脉瘤发生风险方面可能有一定特点,但总体上动脉瘤破裂是主要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