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子宫切除术后出血分近期与远期,常见原因有手术创面渗血未妥善处理等、术后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评估要观察出血量、伴随症状并做辅助检查,处理分轻度保守观察、重度需再次手术或针对凝血异常处理,预防要手术规范、术后监测、防控感染,特殊人群如老年、有基础病、年轻患者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全子宫切除术后出血是指在全子宫切除手术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的阴道流血现象,可分为近期出血(术后1个月内)和远期出血(术后1个月后)。
二、常见原因
1.手术创面因素:手术过程中子宫创面的渗血未妥善处理,或血管结扎线脱落导致出血,如子宫动脉残端出血等。
2.感染因素: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炎症刺激可导致创面愈合不良而出血,同时感染可能影响凝血功能。
3.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术后易出现出血不止情况;或手术创伤引发机体凝血机制紊乱。
三、评估要点
1.出血量评估:观察阴道流血量,若为大量出血(如短时间内湿透数片卫生巾)需高度重视;少量出血可观察颜色、持续时间等。
2.伴随症状:是否伴有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腹痛可能提示创面出血或感染,发热可能与感染相关。
3.辅助检查:通过妇科超声检查了解子宫残端情况、盆腔有无血肿;血常规可评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相关指标;必要时行凝血功能检查。
四、处理措施
1.轻度出血:若出血量少且无其他严重伴随症状,可采取保守观察,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密切监测阴道流血情况及生命体征。
2.重度出血或持续出血:需及时干预,可能需再次手术探查,明确出血部位并止血;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需针对病因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
五、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规范:手术中精细操作,妥善结扎子宫血管,确保创面止血彻底,减少渗血风险。
2.术后监测:术后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妇科超声等,早期发现异常并处理。
3.感染防控: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降低因感染导致创面出血的几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较弱,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创面愈合情况,预防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
2.有基础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稳定病情,减少因基础病影响凝血及创面愈合而导致出血的风险;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基础病者,术前需充分评估凝血状态,术中术后加强出血监测及相应处理。
3.年轻患者:除遵循上述一般原则外,需关注心理状态,术后适当心理疏导,促进康复,同时注意术后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早重体力活动等影响创面愈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