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入蛛网膜下腔的综合征,发病与先天性动脉瘤等有关,中青年多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等,CT可见脑沟等高密度影,治疗包括卧床等;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等,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多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CT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占位,治疗包括休息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发病、表现、治疗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及需考虑的因素。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还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高盐高脂饮食、过量饮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诱发血压骤升,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
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剧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发病时一般血压多正常或增高。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头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脑出血:常表现为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也可出现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升高,意识障碍程度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异,大量脑出血时可迅速昏迷。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虽男性略高,但女性在高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下也易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影像学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对于可疑病例,还可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呈血性。在不同年龄人群中,CT表现基本一致,但老年患者可能因脑萎缩等因素影响,高密度影显示可能相对不典型。
脑出血:头部CT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占位病变,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CT表现有相应特征。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结合CT表现基本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主要是基于出血的形态和部位等,与年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疾病的影响上。
治疗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治疗原则包括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防止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对于明确病因的患者,如动脉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对脱水剂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
脑出血:治疗原则为安静休息、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等。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血压,但降压速度需平稳,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