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由长期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壁变性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升破裂引发,好发于基底节区等部位,病因有长期高血压及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靠头颅CT及MRI结合病史;治疗分内科保守(控血压、脱水降颅压等)和外科手术(符合指征时清除血肿);预后与出血部位、量及治疗时机相关,康复需早期训练并控基础病;老年患者血压控制谨慎,有基础病史者需控相关基础病且考量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与病因
高血压脑出血是因长期高血压致使脑内小动脉壁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脑实质内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叶等部位。其病因主要是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退,在血压波动时易发生破裂出血,此外,年龄增长、长期高盐饮食、肥胖、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进而提升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伴随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血量较大时可迅速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象。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格外留意。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可清晰显示脑内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头颅MRI在某些早期出血或需鉴别诊断时也有应用价值。通过病史询问(如高血压病史等)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式
(一)内科保守治疗
需积极控制血压,选择合适降压药物平稳降低血压;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神经功能变化。
(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行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式,如基底节区较大血肿、出现脑疝倾向等情况,手术能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增高对脑组织的压迫。
五、预后与康复
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治疗是否及时等密切相关。出血量少、治疗及时的患者可能恢复较好,而出血量多、就诊晚的患者预后较差。康复阶段需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康复进程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年龄较大患者康复需更注重循序渐进,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避免影响康复效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血压控制需更谨慎,避免血压波动幅度过大,日常应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规范用药,生活中注意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以防再次出血。
(二)有基础病史患者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同时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不利于脑出血后的恢复;合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各疾病间的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