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瘫痪是脊髓颈段或上胸段损伤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病因有外伤、炎症性疾病、血管病变,病理机制是脊髓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使神经传导通路中断,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同人群如儿童影响生长发育需康复干预,女性护理要考虑身体结构和生理期,有基础疾病者易现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应对措施急性期外伤致的需脊柱固定及手术减压,炎症性的需抗炎等治疗,后期包括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
一、定义
高位瘫痪是指脊髓颈段(通常为C1-C4节段)或上胸段(T1-T4节段)发生损伤,致使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病症。例如,脊髓颈段受损时,会引发四肢瘫痪以及躯干部分区域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丧失。
二、病因
(一)外伤因素
如高处坠落、车祸等导致脊柱骨折脱位,进而损伤脊髓颈段或上胸段,这是引发高位瘫痪的常见外伤原因。例如,高速车祸中脊柱受到猛烈撞击,可能致使脊髓颈段受损。
(二)炎症性疾病
像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等炎症性疾病累及脊髓颈段,炎症会破坏脊髓组织,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引发高位瘫痪。
(三)血管病变
脊髓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会影响脊髓颈段的血供,造成脊髓组织缺血、损伤,最终导致高位瘫痪。
三、病理机制
脊髓损伤后,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神经传导通路被中断。以颈段脊髓损伤为例,损伤部位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遭到破坏,使得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进而导致相应区域的运动、感觉等功能丧失。
四、临床表现
(一)运动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四肢呈现瘫痪状态,肌力显著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无法完成自主的肢体运动,例如无法抬起上肢、挪动下肢等。
(二)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难以感知身体相应部位的外界刺激。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可出现血压异常波动、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不易控制)、二便失禁等情况,例如无法自主控制排尿、排便。
五、不同人群影响及应对
(一)儿童
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高位瘫痪会阻碍正常神经功能发育,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未来生活自理能力。需尽早进行专业康复干预,助力其最大程度恢复部分功能,并注重心理关怀,协助儿童适应身体变化。
(二)女性
护理时需考虑其身体结构特点及特殊生理期,比如在皮肤护理方面要更细致,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生理期要做好卫生护理,避免感染等问题。
(三)有基础疾病者
若患者原有心肺功能基础差,高位瘫痪后因活动受限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需加强呼吸护理、定期翻身拍背等,预防基础疾病加重。
六、应对措施
(一)急性期处理
外伤导致的高位瘫痪需紧急进行脊柱固定,以避免脊髓进一步损伤,随后可能需手术减压,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对于脊髓炎等炎症性疾病导致的高位瘫痪,需进行抗炎、免疫调节等治疗。
(二)后期康复
包括康复训练,如通过康复器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疾病,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