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患者主观感自身或外界物体呈运动性错觉的症状,涉及前庭等系统协调功能异常,常见病因有耳源性(如耳石器病变致BPPV、内耳膜迷路积水的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中枢性(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等)、全身性(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前庭、听力、神经检查)及辅助检查(影像、实验室),治疗分非药物(复位、康复、体位调整)、药物(改善循环、止晕),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老年人兼顾基础病、妊娠期慎用药。
一、眩晕症的定义
眩晕症是一种患者主观感受到自身或外界物体呈旋转、摆动、浮沉等运动性错觉的症状,涉及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及本体感觉系统的协调功能异常。
二、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一)耳源性病因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因耳石器病变致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与耳石脱落后移位有关。
2.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
3.前庭神经元炎:前庭神经元受病毒感染,突发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无耳鸣、听力下降。
(二)中枢性病因
1.脑血管病变:如后循环缺血、脑干或小脑梗死/出血等,可导致前庭中枢受累出现眩晕,常伴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2.颅内肿瘤:听神经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前庭神经或中枢结构引发眩晕。
(三)全身性病因
1.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因血压波动或心输出量改变影响前庭血供致眩晕。
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干扰前庭系统代谢平衡诱发眩晕。
三、眩晕症的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肢体麻木等)、既往病史(耳部疾病、脑血管病等)。
(二)体格检查
1.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冷热试验等,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2.听力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等,判断是否存在耳源性听力异常。
3.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排查全身性疾病。
四、眩晕症的治疗措施
(一)非药物治疗
1.复位治疗:针对BPPV,通过特定头位变换手法使耳石复位,是首选非药物治疗方法。
2.康复训练:前庭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适应和代偿前庭功能障碍,适用于多种眩晕病因。
3.体位调整:发作时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卧床休息,减少声光刺激。
(二)药物治疗
1.改善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可改善内耳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2.止晕药物:如茶苯海明等,有镇静、止晕作用,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优先非药物干预。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复位治疗等,避免随意使用止晕药物,因儿童药物代谢及耐受与成人不同,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需警惕脑血管病变等严重病因,治疗时兼顾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