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源于皮肤等部位黑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病因包括长期紫外线暴露、部分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白皙易晒伤不易晒黑的皮肤类型及曾患其他皮肤癌病史,临床表现有符合ABCDE原则的皮肤改变及黏膜或眼内隐蔽异常,诊断靠病理活检及皮肤镜、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治疗有手术及中晚期等的免疫、靶向辅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家族遗传史者及长期紫外线暴露职业人群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黑色素瘤是源于皮肤、黏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黑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病因
1.紫外线暴露:长期紫外线照射是重要危险因素,如赤道地区或高海拔地区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紫外线可损伤皮肤黑素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2.遗传因素:部分基因突变与黑色素瘤相关,如CDKN2A、MITF等基因的突变,家族性黑色素瘤患者往往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此类人群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3.皮肤类型:白皙皮肤、容易晒伤且不易晒黑的人群更易患黑色素瘤,这类人群皮肤中黑素细胞对紫外线损伤的抵御能力较弱。4.既往皮肤癌病史:曾患其他类型皮肤癌者后续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多表现为原有色素痣的形态、颜色、大小等改变,符合ABCDE原则:A(Asymmetry)为不对称,色素痣两部分形态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为边界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等;C(Colorvariegation)为颜色不均匀,包含多种颜色如黑、棕、红、白等;D(Diameter)为直径大于6mm;E(Evolution)为进展变化,色素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颜色改变、瘙痒、破溃等。2.黏膜或眼内表现:发生于黏膜(如口腔、生殖道黏膜)或眼内的黑色素瘤,可表现为相应部位的异常色素沉着、出血、视物异常等,因位置隐蔽,早期较难发现。
四、诊断
1.病理活检:是确诊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切取或切除部分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检查,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等判断是否为黑色素瘤及分型。2.辅助检查:皮肤镜检查可辅助评估色素病变特征;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用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及转移部位,帮助进行临床分期。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黑色素瘤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手术范围根据肿瘤分期等确定,需切除足够margins(切缘)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2.辅助治疗:对于中晚期或高危早期患者,可能采用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如针对BRAF突变的靶向药物)等,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强机体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黑色素瘤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恶性程度可能较高,家长需关注儿童皮肤色素痣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医,因其皮肤薄,手术操作需更精细,且需密切监测术后恢复及复发情况。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选择对身体耐受性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3.有家族遗传史人群: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全面皮肤视诊,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变,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明确遗传突变情况,提前采取预防或监测措施。4.长期紫外线暴露职业人群:如户外工作者等,需加强防护,包括使用高倍数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减少紫外线直接暴露时间等,降低紫外线对皮肤黑素细胞的损伤风险,定期自我检查皮肤色素痣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