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可从改善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优化睡前行为及针对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入手。改善睡眠环境需调整光线至暗、控制温度在18-25℃;建立规律作息要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减少日间过长小睡;优化睡前行为要避免刺激性活动、进行放松活动;儿童要确保睡眠环境安全舒适等,老年人要关注影响睡眠疾病并谨慎用药,孕妇要营造舒适环境、避免焦虑等。
一、改善睡眠环境
1.调整卧室光线: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促进睡眠激素melatonin(褪黑素)的分泌。可使用遮光窗帘等遮挡外界光线,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选择带有遮光功能的婴儿床围等,保证睡眠时卧室处于较暗状态,一般夜间光线强度应低于10勒克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光线敏感度有差异,儿童对光线更敏感,过强光线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物钟发育。
2.控制卧室温度: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研究表明,在此温度范围内人体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对于老年人,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可适当根据自身感觉调整,避免过热或过冷影响睡眠。比如冬季可使用合适的取暖设备保持温度适宜,夏季使用空调将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
二、建立规律作息
1.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应保持相近的作息时间。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对于儿童,规律作息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可帮助其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周期。例如,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天睡眠时间在11~13小时,应固定在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8~9点左右上床睡觉。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睡眠7~9小时,也应尽量固定作息时间。
2.减少日间小睡:除非是因特殊情况(如疾病等),否则应尽量减少日间过长时间的小睡,尤其是下午和傍晚的小睡。对于老年人,若有日间小睡习惯,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儿童也应避免过度日间小睡,防止夜间入睡困难。
三、优化睡前行为
1.避免刺激性活动:睡前1~2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人体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酒精虽然可能让人暂时入睡,但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中途觉醒;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对于青少年,其对咖啡因更为敏感,应尤其注意睡前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
2.进行放松活动: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例如,深呼吸时,慢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呼气,每次练习5~10分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对于儿童,可选择一些轻柔的儿童睡眠音乐或简单的亲子放松活动,如睡前讲故事等,帮助其放松并进入睡眠状态。
四、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失眠需特别关注。确保其睡眠环境安全、舒适,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如果是婴儿,要注意其睡眠姿势正确,避免因姿势问题影响睡眠。同时,关注儿童的日间活动量,避免日间活动过少导致夜间精力过于旺盛而难以入睡。如果儿童长期失眠且影响生长发育等,应及时就医评估,排除疾病等因素。
2.老年人:老年人失眠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有关。要注意其是否有疼痛、呼吸困难等影响睡眠的疾病,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在调整作息和睡眠环境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行动不便者要确保卧室环境安全,易于起身活动等。同时,老年人使用药物需谨慎,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等影响睡眠,优先通过非药物方法改善睡眠。
3.孕妇:孕妇失眠较为常见,要注意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采用左侧卧位等舒适的睡眠姿势。避免焦虑情绪,可通过适当的胎教等方式放松身心,但要注意避免睡前进行过于刺激的胎教活动。如果失眠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因为孕妇的睡眠质量关系到自身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