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按类型分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早期无明显肌肉萎缩病程长可致废用性萎缩,周围性瘫痪是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早期即有明显肌萎缩且渐加重;按部位分肢体瘫痪有上肢活动受限、下肢行走障碍等,面部瘫痪是表情肌受累致动作受限等,呼吸肌瘫痪会致呼吸功能受影响;儿童瘫痪可影响生长发育和心理,老年人瘫痪多由脑血管等病引起易伴并发症且恢复慢,性别在病因有一定不同;还可伴感觉障碍、二便失禁、心理改变如抑郁焦虑等。
一、按瘫痪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肌张力改变: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呈现痉挛状态,例如下肢可能出现伸直、内收交叉,上肢屈曲等异常姿势。2.腱反射情况:腱反射亢进,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会比正常增强。3.病理反射:可引出病理反射,常见巴宾斯基征阳性,即用钝器划足底外侧缘时,大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4.肌肉萎缩:早期一般无明显肌肉萎缩,病程较长时可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肌力下降。
(二)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肌张力改变: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例如肢体柔软无力,难以维持正常姿势。2.腱反射情况: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相应部位的肌腱反射幅度明显低于正常。3.病理反射:无病理反射出现。4.肌肉萎缩:早期即可出现明显肌肉萎缩,且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肌肉体积缩小较为显著。
二、按瘫痪部位的症状表现
(一)肢体瘫痪
1.上肢瘫痪:表现为上肢活动受限,如不能正常持物、抬举上肢困难等,肌力明显下降,严重时上肢完全不能活动。2.下肢瘫痪:行走障碍是常见表现,轻者可能出现跛行,重者需依靠轮椅或卧床,不能自主站立、行走,同时可能伴有下肢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异常等情况,如下肢沉重、麻木等。
(二)面部瘫痪
1.表情肌受累:患侧面部肌肉运动受限,无法正常完成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表现为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例如闭眼时患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鼓腮时患侧漏气等。
(三)呼吸肌瘫痪
1.呼吸功能受影响: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深度可能发生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甚至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
三、不同人群瘫痪症状的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
儿童瘫痪可能因先天性发育异常、产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除了上述一般瘫痪症状外,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如肢体瘫痪可能导致患侧肢体发育迟缓,运动功能落后于正常儿童,同时由于行动不便,可能影响其心理发展,出现自卑等情绪问题。
(二)老年人
老年人瘫痪多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脊髓病变等有关,除了常见的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外,还可能因长期卧床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由于咳嗽咳痰无力,痰液易淤积)、压疮(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等,且恢复相对较慢,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较大,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三)女性与男性
在症状表现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病因方面可能存在一定不同,例如女性可能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引发的瘫痪具有一定性别相关特点,而男性可能因外伤、职业相关因素(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引发的瘫痪)等有所不同,但这并非绝对,具体需结合个体实际病因综合判断。
四、瘫痪伴随的其他相关症状
部分瘫痪患者可能伴有感觉障碍,如瘫痪肢体出现麻木、疼痛、温度觉异常等;还可能伴有二便失禁,若瘫痪累及脊髓相关节段,影响到排便、排尿的神经调控功能时,就会出现大小便不能自主控制的情况;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因瘫痪导致心理方面的改变,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与长期患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