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失眠受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紊乱(长期不规律作息、年龄致生物钟调节功能减退等)和疾病影响(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疼痛性疾病等引发失眠);心理因素包括焦虑抑郁(重大生活事件等致情绪问题引发失眠)、精神紧张(工作学习压力致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环境因素有睡眠环境不适(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不适)、睡眠习惯改变(时区变化、长期用电子设备等);生活方式因素包含饮食因素(睡前刺激性食物饮品、过饱过饥等)、运动因素(运动时间强度不当等)。
一、生理因素
1.生物钟紊乱:人体有自身的生物钟节律,若长期不规律作息,如经常熬夜、倒班工作等,会打乱生物钟,影响睡眠-觉醒周期,导致晚上失眠。例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与正常生物钟相悖,更容易出现失眠情况。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的生物钟调节功能减退,睡眠浅、易醒,夜间醒来后较难再次入睡,这是常见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发生改变,深睡眠期缩短,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2.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会引发失眠。如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时,患者可能因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在夜间发作,干扰睡眠;呼吸系统疾病,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导致失眠;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易出现失眠、烦躁等症状;此外,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在夜间可能加剧,影响睡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是导致晚上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焦虑患者常常处于过度担忧、紧张的状态,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放松进入睡眠;抑郁患者则可能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夜间容易出现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例如,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压力的人群,如失业、亲人离世等,易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进而引发失眠。长期的心理压力积累,也会使心理处于紧绷状态,影响睡眠节律。
2.精神紧张: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会导致精神紧张。比如,学生面临考试、职场人士面临重要项目deadlines时,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维活跃,难以平静下来入睡。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会打破神经系统的平衡,影响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造成失眠。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会使人感到不适,难以入睡;噪音过大的环境会干扰睡眠,例如居住在嘈杂的马路边、建筑工地附近等,持续的噪音会打断睡眠周期;光线过强也会影响睡眠,卧室遮光效果差,夜间有强光照射,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有重要调节作用,进而导致失眠。
2.睡眠习惯改变:突然改变睡眠习惯,如旅行时时区变化导致的时差反应,会使人体的生物钟与新环境不匹配,出现失眠;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睡前长时间玩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节律,从而导致晚上失眠。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睡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品可能导致失眠。例如,睡前大量喝咖啡、浓茶,其中的咖啡因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人难以入睡;过量饮酒也会影响睡眠质量,虽然饮酒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困倦,但酒精会干扰睡眠的正常周期,导致夜间易醒、睡眠浅等问题;此外,睡前过饱或过饥也会影响睡眠,过饱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不适,过饥则可能因饥饿感影响睡眠。
2.运动因素:运动时间和强度不当也可能影响睡眠。如果在临近睡觉时间进行剧烈运动,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会难以进入睡眠;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机能可能下降,睡眠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但运动时间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如下午进行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