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后病毒潜伏,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有前驱症状、皮疹特点及神经痛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病毒潜伏激活有关,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通过典型表现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单纯疱疹鉴别
一、带状疱疹的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嗜神经和嗜皮肤特性,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在相应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带状分布的水疱,同时伴有神经痛。
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同时受累皮肤区域可出现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也有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疹特点:皮疹一般首先出现红斑,很快发展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可持续存在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三、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细胞等部位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扩散到全身各个脏器并在皮肤上皮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如受到外伤、疲劳、感染等因素影响,潜伏的病毒被再次激活,病毒沿着感觉神经轴突移动到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在皮肤内大量复制,导致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出现皮疹。
四、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明显增加,年龄越大,病情越重,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也越高。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慢性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到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影响,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带状疱疹。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更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并引发带状疱疹。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容易被激活,从而增加了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3.其他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等也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带状疱疹的可能性。此外,既往有过水痘感染的人群,由于体内存在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是带状疱疹的潜在发病人群。
五、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有神经痛等,一般即可作出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采集水疱疱液进行病毒分离、PCR检测病毒核酸等)、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的病史,皮疹多发生在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一般无神经痛,斑贴试验可呈阳性。
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簇集性小水疱,易复发,一般无神经痛,病毒学检查可鉴别单纯疱疹病毒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