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感染由疱疹病毒科病毒引起,分为α、β、γ亚科,各亚科病毒对应不同疾病,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飞沫、垂直传播,感染后有皮肤黏膜及全身症状,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核酸、血清学检查,治疗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缺陷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病毒类型及相关疾病
α疱疹病毒亚科: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HSV-1常引起口唇、面部等部位的疱疹,比如复发性口唇疱疹,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复发;HSV-2主要与生殖器疱疹相关,通过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多见于儿童,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β疱疹病毒亚科:如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免疫正常人群中,HCMV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但在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患者)中可引起严重疾病,如肺炎、肝炎等;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与幼儿急疹等疾病相关,幼儿急疹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表现为高热后出疹。
γ疱疹病毒亚科:包括EB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密切相关,多见于青少年,可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卡波西肉瘤等肿瘤的发生有关。
二、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对于HSV-1引起的口唇疱疹,可通过与感染者的直接接触,如亲吻等传播病毒;HSV-2引起的生殖器疱疹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
飞沫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时,可通过患者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儿童接触后容易被感染。
垂直传播:人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引起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也可能在母婴传播中涉及。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表现:单纯疱疹表现为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可结痂。带状疱疹则是沿神经分布的单侧带状分布的水疱,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全身症状:水痘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斑疹、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了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外,还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培养分离病毒,从患者病变部位采集标本进行病毒培养,是诊断疱疹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疱疹病毒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诊断早期感染。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提示既往感染或潜伏感染再激活,通过检测抗体的动态变化来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感染的病毒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同时,对于有症状的患者还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对于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可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疱疹病毒后,如水痘,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婴幼儿感染人巨细胞病毒,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部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孕妇:孕妇感染疱疹病毒风险较高,如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可导致胎儿感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疱疹病毒感染者,做好防护措施。
免疫缺陷人群: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免疫缺陷人群感染疱疹病毒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不易控制,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调整,以防止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