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老年人需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性别(男性发病率略高,女性绝经后及特殊时期风险增加,需关注特殊时期健康)、遗传因素(有家族史人群发病风险高,应注重健康管理和定期筛查);可控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服药、调整饮食和运动)、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血脂异常(调整饮食、必要时服药)、吸烟(尽早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酗酒(适量饮酒或戒酒)、肥胖(合理饮食和运动减重)、缺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心理因素(保持良好心态、缓解压力);特殊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有特定疾病者风险较高,家长要关注并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孕妇易出现高血压等情况,需定期产检、合理饮食运动,老年人是高危人群,要注意保暖、防跌倒,遵医嘱服药复诊。
一、不可控危险因素
1.年龄:年龄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更易发生脑血管病变。应对措施方面,老年人需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性别: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女性在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体内生理变化大,也会增加脑卒中风险。女性需特别关注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状况,做好孕期产检和产后护理。
3.遗传因素: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可能影响血管结构、凝血功能等方面。此类人群应更加注重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筛查。
二、可控危险因素
1.高血压: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同时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适量运动。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血管病变加重。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及药物治疗等方式,定期监测血糖。
3.血脂异常: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
4.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增加脑卒中风险。建议适量饮酒或戒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6.肥胖:肥胖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增加心血管负担。肥胖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在18.523.9之间。
7.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8.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旅游等。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虽然脑卒中在这一群体中发病率较低,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的儿童,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鼓励孩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肥胖。
2.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大,易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等情况,增加脑卒中风险。孕妇要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慢性疾病并存,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行动不便者需防止跌倒,以免引发脑血管意外。同时,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