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共济失调是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致运动协调障碍的综合征,具随意运动速度等不规则等表现,病因有遗传性(部分为遗传性疾病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获得性(含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中毒、退行性变等),临床表现有步态等共济失调表现及肌张力减低等伴随表现,检查靠神经系统查体、头颅MRI及基因检测,治疗分病因、对症支持及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尽早诊断康复,老年要评估心肺功能,女性要评估妊娠影响,有基础病史者要控基础病。
一、定义
小脑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等。
二、病因
(一)遗传性因素
部分为遗传性疾病所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由编码离子通道、转录因子等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常见致病基因为ATXN1、ATXN2等,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二)获得性因素
1.脑血管病:如小脑梗死、出血等,病变累及小脑结构可引发共济失调;
2.炎症:小脑炎(病毒、细菌等感染)、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可损伤小脑组织;
3.外伤:小脑部位的外伤导致小脑结构或纤维受损;
4.中毒:如酒精中毒、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过量等)中毒可损害小脑功能;
5.退行性变:如多系统萎缩中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型等。
三、临床表现
(一)共济失调表现
1.步态异常:行走时步基增宽、蹒跚,似醉酒样步态;
2.肢体协调障碍:上肢表现为指鼻试验不准、轮替运动笨拙,下肢可见跟膝胫试验不稳;
3.言语障碍:构音不清,呈爆破性或吟诗样语言;
4.眼球运动异常:可出现眼球震颤,尤其水平性眼震常见。
(二)其他伴随表现
部分患者可伴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等,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还可能有眼部症状(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系症状(如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
四、检查与诊断
(一)神经系统查体
通过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罗姆伯格征等检查评估共济失调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是重要检查手段,可发现小脑萎缩、小脑梗死/出血灶等病变,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可见特定小脑区域萎缩表现;
(三)基因检测
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基因检测可明确致病基因,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可通过检测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确诊。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脑血管病患者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脑梗死或脑出血;感染性小脑炎患者进行抗感染及抗炎治疗等。
(二)对症支持
目前尚无根治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如使用丁螺环酮等改善共济失调症状;言语障碍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步态不稳者可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三)康复训练
早期及长期的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肢体协调训练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期发病的小脑共济失调需尽早诊断,因为早期康复干预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运动发育情况,如发现运动协调落后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二)老年患者
老年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康复训练时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状况,训练强度应适中,同时需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家属需加强照护。
(三)女性患者
妊娠女性若患有小脑共济失调,需评估病情对妊娠过程及胎儿的影响,孕期要定期产检,分娩方式可根据具体病情及产科情况综合评估,产后注意自身康复训练的延续及婴儿的发育监测。
(四)有基础病史患者
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小脑共济失调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病,规律服药,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小脑及全身状况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