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障碍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改变使睡眠-觉醒周期提前、睡眠结构中浅睡眠期比例增加深睡眠期减少;疾病因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引发睡眠障碍;药物因素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可导致睡眠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焦虑抑郁情绪、生活环境改变、社交活动减少等引发睡眠障碍。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
1.生物钟改变:老年人的生物钟会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提前。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体内的褪黑素分泌规律改变,褪黑素在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褪黑素分泌减少且分泌时间提前,使得他们更容易早醒,比如夜间2-3点就醒来且难以再次入睡。
2.睡眠结构变化: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老年人的睡眠结构发生改变,NREM睡眠中的浅睡眠期比例增加,深睡眠期(N3期)比例减少。浅睡眠期容易被外界微小刺激唤醒,深睡眠期减少会影响睡眠的深度和质量,导致睡眠不踏实、易惊醒等睡眠障碍问题。
二、疾病因素引发的睡眠障碍
1.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有运动症状如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还常伴有睡眠障碍。研究表明,约70%-90%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如夜间多梦、易惊醒、睡眠中出现不自主运动导致睡眠中断等。这与帕金森病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等病理改变有关,多巴胺能系统的紊乱影响了睡眠-觉醒调节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在疾病进程中,睡眠障碍较为常见。早期可能表现为睡眠节律紊乱,如白天嗜睡、夜间失眠;晚期则可能出现睡眠中徘徊、躁动等情况。其发病机制与大脑皮质萎缩、神经递质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胆碱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减退等影响了正常的睡眠调节。
2.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导致呼吸困难,从而影响睡眠。患者常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要坐起才能缓解,进而干扰睡眠结构,降低睡眠质量。
高血压:部分高血压老年人可能存在睡眠障碍,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时。高血压导致的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可能在夜间影响睡眠,而且血压的昼夜节律异常也可能干扰睡眠-觉醒周期,研究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
三、药物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
1.常见药物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一些用于治疗老年人其他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可能影响睡眠。例如,某些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可能会引起睡眠不安、多梦等睡眠障碍;一些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如抗抑郁药中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在用药初期可能导致失眠等睡眠问题。
心血管药物:像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可能会影响睡眠,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多梦、睡眠浅等情况;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能导致老年人夜间尿频,从而干扰睡眠。
四、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
1.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情绪:老年人由于退休、亲友离世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据统计,约有20%-30%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状态。焦虑情绪会导致患者紧张、担心,难以放松入睡;抑郁情绪则可能使患者对睡眠失去兴趣,出现早醒、睡眠浅等问题。例如,一位退休后的老年人,因生活方式改变不适应,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进而出现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的睡眠障碍。
2.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改变:如从熟悉的家中搬到养老院等陌生环境,老年人可能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空间、周边人群等变化,从而影响睡眠。另外,居住环境嘈杂、光线过亮等也会干扰老年人的睡眠,使他们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社交活动减少:老年人社交活动减少后,容易感到孤独、寂寞,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睡眠质量。例如,一些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社交圈子缩小,晚上独处时容易出现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中频繁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