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失眠受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紊乱、疾病影响;心理因素包含情绪问题、心理压力;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因素、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孕妇、儿童因各自特点易出现持续失眠。
一、生理因素
1.生物钟紊乱:人体存在内源性生物钟,若长期不规律作息,如经常熬夜、倒班工作等,会打乱生物钟节律,影响褪黑素等调节睡眠的激素分泌,褪黑素主要由松果体分泌,它能促进睡眠,生物钟紊乱时其分泌异常就易导致持续失眠。例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由于昼夜节律被打破,失眠发生率相对较高。
2.疾病影响:一些躯体疾病会引发失眠,如心脏病、肺病、关节炎、溃疡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以心脏病为例,患者常因心悸、胸闷等症状在夜间发作或加重,从而干扰睡眠,导致持续失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是导致持续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大脑神经一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难以放松进入睡眠;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等持续失眠情况。比如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压力(如失业、亲人离世等)的人,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引发持续失眠。
2.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工作、学习、经济等多方面压力,长期心理压力过大,会使大脑皮层一直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切换到睡眠状态,从而导致持续失眠。像备考的学生、工作强度大的职场人士等,因长期心理压力易出现持续失眠现象。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影响睡眠。过冷、过热、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噪音过大等都可能干扰睡眠,导致持续失眠。例如在建筑工地附近居住,长期受噪音干扰,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持续失眠情况。
2.环境改变: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如出差、旅行到陌生地方,身体需要适应新环境,而新环境可能存在各种不适应因素,从而引发持续失眠。比如从熟悉的家中环境到酒店陌生环境,有些人会出现入睡困难等持续失眠表现。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睡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品,如咖啡、茶、巧克力等,其中含有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影响睡眠,导致持续失眠。另外,睡前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也会干扰睡眠。例如晚上大量饮用咖啡后,很多人会出现难以入睡的持续失眠状况。
2.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会破坏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使睡眠-觉醒系统失调,从而引发持续失眠。比如周末长时间熬夜后,周一往往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等持续失眠问题。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身体机能调节失衡,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持续失眠。但需要注意运动时间,一般不宜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否则会因身体兴奋而影响睡眠。例如长期久坐不运动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持续失眠情况。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衰退,如褪黑素分泌减少等,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些因素都易导致持续失眠。同时,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固定,环境改变等因素对其睡眠影响更明显,而且老年人可能存在对睡眠问题过度担忧的心理,进一步加重失眠。
2.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同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腰酸背痛等,心理上也面临对胎儿健康等多方面的担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易导致持续失眠。而且孕妇在孕期需要适应身体的变化,睡眠环境等也可能因孕期身体变化而有所改变,从而影响睡眠。
3.儿童:儿童的睡眠需求与成人不同,若儿童在睡前有过度兴奋的活动,如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玩激烈的游戏等,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入睡困难。另外,儿童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如卧室布置不合理、噪音干扰等,都可能引发持续失眠。而且儿童的生物钟相对敏感,作息不规律对其睡眠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