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的脑血管疾病约占脑卒中六成至八成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发病机制是脑血管狭窄闭塞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代谢等障碍临床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等诊断靠头颅CT、MRI及血管检查治疗急性期有溶栓、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二级预防需控基础病等危险因素分可干预与不可干预预防包括控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高危人群筛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的脑血管疾病,又称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动脉管壁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导致血流减少或中断。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发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易致心源性栓子形成。
3.小血管病变:高血压引起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导致微小动脉瘤形成或血管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脑桥等部位。
(二)发病机制
脑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后,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出现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离子失衡等,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坏死、软化,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三、临床表现
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有:
1.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口角歪斜、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等。
2.意识障碍:严重脑梗死时可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3.其他:部分患者起病时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可快速识别脑梗死,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是急性期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
头颅MRI:对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病灶)敏感性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异常信号。
2.血管检查
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管造影(DSA)等,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有助于评估血管病变情况及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符合溶栓指征(如发病4.5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溶栓禁忌证)可使用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以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
改善脑循环:使用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增加脑血流灌注。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2.二级预防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评估脑血管病变情况,预防复发。
六、危险因素与预防
(一)危险因素
1.可干预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
2.不可干预因素: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性别(部分研究显示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遗传因素等。
(二)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规范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
高危人群筛查: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流调节能力减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更高,需尤其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二)女性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除控制基础疾病外,要关注更年期相关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需严格抗凝治疗,定期监测凝血指标;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因血糖波动加重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