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严重的失眠需先明确程度及诱因,通过调整睡眠卫生、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干预,若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同时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要综合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非药物干预为基础,药物干预需遵医疗规范并考虑特殊人群情况
一、明确失眠程度及可能诱因
首先要明确失眠的严重程度,若失眠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如连续多日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且次日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需排查可能的诱因,比如是否存在心理因素,像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生活方式方面,是否有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作息不规律、睡前大量饮酒或喝咖啡等情况;是否患有某些躯体疾病,如疼痛、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睡眠卫生调整
作息规律:无论前一晚睡眠如何,都要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这样有助于调整生物钟,让睡眠周期更规律。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使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趋于稳定。
睡眠环境营造: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另外,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也很重要,合适的床垫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合适的枕头能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避免不良习惯:睡前1小时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同时,睡前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深呼吸等,帮助身体和大脑放松。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相关内容
认知调整:识别并纠正不良的睡眠认知,比如不要过度担心失眠带来的后果而产生焦虑情绪,认识到偶尔的失眠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来调整心态,告诉自己放松身心有助于入睡。
行为调整:建立良好的睡眠-觉醒关联,即只有在有困意时才上床睡觉,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仍无法入睡,就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安静的活动,如看书(避免看情节紧张或引人兴奋的书籍),待有困意时再回到卧室。反复训练这种行为,让大脑将床与睡眠紧密关联起来。
三、医疗干预情况
药物治疗考量: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一般常用的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要求,比如儿童通常优先避免药物干预,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必须在医生评估利弊后才能使用。例如对于成年人,在医生指导下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助眠药物,但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
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严重失眠时,首先应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等。如果是因疾病等因素导致的严重失眠,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以及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因为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使用风险相对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严重失眠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在非药物干预方面,更要注重睡眠环境的舒适安全,作息规律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医疗干预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健康状况来权衡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失眠。在非药物干预上,要关注不同时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孕期女性严重失眠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主要通过调整睡眠卫生等非药物方式来改善;更年期女性失眠,除了调整睡眠卫生外,可能还需要从调节激素水平等综合方面来考虑改善睡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干预。
总之,对于很严重的失眠,要先综合评估情况,采取多方面的干预措施,非药物干预是基础,若需药物干预则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