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是因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破裂出血的脑卒中,发病机制与血管病变基础和血压骤升诱因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和MRI,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有影响,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需与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一、定义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是其最主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病变血管破裂出血。
二、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基础
长期高血压使脑内穿通动脉管壁结构受损,形成微动脉瘤等病变。例如,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由于其解剖特点(呈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更易在高血压作用下发生病变而破裂出血。
2.血压骤升诱因
当患者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血压会突然升高,使得已病变的脑血管无法承受过高压力而破裂,血液迅速积聚在脑实质内,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头痛:多为剧烈头痛,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血管所致。
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前庭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有关。
意识障碍: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意识障碍程度不一。少量出血可能意识清楚,大量出血时迅速出现昏迷。
2.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基底节区出血:常见,典型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出血量大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脑叶出血:症状因出血脑叶不同而异,如顶叶出血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额叶出血可出现偏瘫、精神症状等。
脑桥出血:病情多较严重,可出现突然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等。
小脑出血: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共济失调等,大量小脑出血可压迫脑干危及生命。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是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根据CT表现还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等。
2.头颅MRI
对于某些出血早期CT未发现高密度影的情况,MRI可能更早发现病变,尤其是对脑干等部位的出血显示更清晰,有助于更准确判断病情,但一般在急性期先以CT检查为主。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影响
1.年龄
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患病率升高,血管病变更易发生,所以中老年人群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群体。
儿童极为罕见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其他原因导致,但儿童若有严重高血压也可能发生,不过相对少见。
2.性别
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可能与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的发病率等因素有一定关联,总体上男女发病情况无显著特异性差异。
3.生活方式
长期高盐饮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病情,增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风险。例如,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酗酒会使血压波动增大等。
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也易出现肥胖等问题,进而加重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
4.病史
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因为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会持续对脑血管造成损害,使血管病变逐渐加重。
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类患者脑血管本身已有一定病理基础,在高血压等因素作用下更易出血。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结合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再通过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实质内高密度出血灶,即可明确诊断高血压脑出血。
2.鉴别诊断
脑梗死:部分脑梗死患者发病初期也可能有头痛、恶心等症状,但头颅CT表现不同,脑梗死多为低密度影,而高血压脑出血为高密度影,可据此进行鉴别;另外,通过病史、发病过程等综合判断也有助于区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有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但一般无明显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可与高血压脑出血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