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会引发多种障碍,包括运动障碍(如偏瘫、肢体无力,其恢复受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生活方式影响)、感觉障碍(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老年人和有神经系统疾病史者更易出现或加重)、言语障碍(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受脑血管疾病史、性别、生活方式等影响)、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受年龄、家族史、生活方式影响)、视觉障碍(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与眼部疾病史有关)、吞咽障碍(易引发并发症,老年人和有咽喉部疾病史者更严重),同时针对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给出了相应温馨提示。
一、运动障碍
1.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患者患病侧肢体肌力减弱,活动受限,严重时完全不能活动。根据肌力下降程度不同,可分为05级,0级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肌力。在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偏瘫后恢复相对较慢;年轻人若身体素质较好,恢复潜力相对较大。男性和女性在偏瘫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因心理因素等影响恢复进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偏瘫程度可能更重,且恢复更困难。
2.肢体无力:可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多个肢体力量减弱,导致行走不稳、持物困难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上楼梯费力、拿东西容易掉落等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肥胖的患者肢体无力症状可能更明显,且康复难度增加。
二、感觉障碍
1.浅感觉障碍: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对疼痛刺激不敏感,可能在受伤时不能及时察觉;对冷热的感知也会出现异常,容易发生烫伤或冻伤。老年人由于感觉神经本身有一定退变,浅感觉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浅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可能更高。
2.深感觉障碍:主要是位置觉和振动觉异常。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在闭眼时不能保持肢体的稳定姿势,行走时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感。
三、言语障碍
1.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表达困难,说话费力、不流畅;感觉性失语患者则表现为能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的含义,答非所问。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失语症发生率较高。男性在工作中语言交流可能更频繁,失语后心理压力可能更大。年轻人失语后若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语言功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2.构音障碍:主要是由于发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导致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患者说话可能含糊不清,别人难以听懂其表达的内容。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患者,可能因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加重构音障碍。
四、认知障碍
1.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近期记忆力下降,如刚发生的事情容易忘记,记不住新认识的人或新学的知识。老年人本身存在生理性记忆力减退,脑卒中后记忆力减退可能更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有痴呆家族史的患者,认知障碍进展可能更快。
2.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任务,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在工作或学习中效率明显降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生活方式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可能更突出。
五、视觉障碍
1.视野缺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视野的部分缺失,患者在看东西时可能看不到视野缺损区域的物体,容易发生碰撞等意外。有眼部疾病病史的患者,视野缺损可能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加重视觉障碍。
2.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等症状。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白内障等眼部疾病,脑卒中后视力下降可能更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六、吞咽障碍
患者在吞咽食物或口水时出现困难,可能导致呛咳、误吸,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吞咽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更高,且恢复更慢。有咽喉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吞咽障碍可能更严重。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在饮食上应调整食物质地,必要时需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摄入和避免误吸。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差,发生脑卒中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恢复能力弱,家属应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女性在康复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儿童发生脑卒中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语言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