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殊表现。一般表现有头痛(常为首发症状,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血管所致)、呕吐(多为喷射性,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出血量大或部位关键时很快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感觉功能障碍(如感觉减退等)、颅神经异常(如眼球运动障碍);不同部位脑出血有特殊表现,基底节区出血典型为三偏征等,脑叶出血症状因部位而异,脑干出血病情凶险,小脑出血主要表现为眩晕等。
一、一般表现
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位于出血侧头部,当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扩散至全头部,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头痛剧烈难以忍受。这是因为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血管所致,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可能对头痛的感知和描述略有差异,但本质都是颅内病变引发的神经刺激表现。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差,脑出血时颅内压变化更易引发明显头痛。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头痛,而以频繁呕吐为较突出表现;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呕吐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同样是颅内压升高的一种表现形式。
意识障碍:程度可从嗜睡到昏迷不等。出血量大或出血部位关键时,患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比如脑干出血的患者,往往迅速陷入昏迷状态。不同性别在意识障碍发生概率上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患者对出血量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脑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脑组织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快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有脑病史的患者,再次脑出血时意识障碍可能出现得更快更重。
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出血对侧肢体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等。例如出血灶在基底节区,可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退化,脑出血后偏瘫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且恢复相对较慢;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因心理因素等影响恢复进度,但从神经功能本身而言,性别不是决定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关键因素,主要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相关。
失语:若出血累及大脑语言中枢,如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额叶、颞叶等部位,可出现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等。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能导致脑血管病变风险增加,进而影响语言中枢功能,增加失语发生的概率;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本身基因等因素可能使语言中枢相关结构更易受脑出血影响而出现失语。
感觉功能障碍:出血对侧肢体可出现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或感觉异常等。比如丘脑部位出血时,常伴有偏身感觉障碍。不同年龄患者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表达有差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感觉异常,而更多表现为肢体活动异常;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神经病变基础,脑出血后感觉功能障碍可能更复杂,恢复也更具挑战性。
颅神经异常
眼球运动障碍:如双侧瞳孔不等大、眼球同向偏视等,常见于脑干出血等情况。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脑出血时更易影响颅神经相关结构导致眼球运动异常;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一般较少发生脑出血,但非妊娠期女性若有相关危险因素,同样可能出现颅神经异常表现。
三、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殊表现
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典型表现为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出血量大时可出现意识障碍。高血压病史较长的患者,基底节区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性等病变,是该部位脑出血的高危人群,不同年龄患者中,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在此部位发生脑出血,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
脑叶出血:常见于顶叶、颞叶、额叶等部位,症状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如顶叶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额叶出血可能有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表现。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的人,脑血管痉挛等风险增加,易导致脑叶出血;有脑动静脉畸形等病史的患者,脑叶是其易出血部位之一,需密切关注相关表现。
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为凶险,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交叉性瘫痪、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由于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任何年龄发生脑干出血都需高度重视,有高血压、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在脑干部位发生出血。
小脑出血:主要表现为眩晕、频繁呕吐、共济失调等,出血量较大时可压迫脑干危及生命。中青年患者若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情况,更易发生小脑出血;女性在生理期等激素变化时期一般不是小脑出血的直接诱因,但有基础疾病时同样可能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