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避孕方法及特殊人群避孕建议如下:屏障避孕法包括男用和女用避孕套,能阻止精子进入阴道且可预防性传播疾病;激素避孕法有复方短效、长效口服避孕药,长效避孕针,皮下埋植剂等,通过多机制避孕但有不同适用人群和不良反应;宫内节育器分含铜和含药两种,可长期避孕且有不同特点和不良反应;自然避孕法如安全期避孕和基础体温测定避孕,因排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避孕失败率高;绝育术有女性输卵管绝育术和男性输精管结扎术,为永久性避孕方式。特殊人群方面,未成年人优先选屏障避孕法;哺乳期女性不建议用复方激素类避孕药,可选择其他合适方法;患慢性疾病人群需经医生评估选方法;多次流产女性应选高效避孕方法。
一、屏障避孕法
1.男用避孕套:通过物理屏障阻止精子进入阴道,从而达到避孕目的。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孕成功率较高,同时还能有效预防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确保在性交开始前即正确佩戴,且全程使用。
2.女用避孕套:也为物理屏障避孕工具,其可由女性自主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性传播疾病风险,使用时要按照正确方法将其放置于阴道内。
二、激素避孕法
1.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组成,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黏液性状等多环节达到避孕效果。规律服用时避孕效率高,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每日定时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点滴出血等,一般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有严重肝脏疾病、心脏病、高血压、血栓性疾病等病史者禁用。
2.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服药1次可避孕1个月,主要通过长效雌激素炔雌醚抑制排卵等机制避孕。因激素含量大,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如恶心、呕吐、月经失调等,目前使用相对较少。
3.长效避孕针:有复方避孕针和单纯孕激素避孕针。复方避孕针通过抑制排卵避孕,每月注射1次;单纯孕激素避孕针可每3个月注射1次,对乳汁影响小,适用于哺乳期女性,但可能导致月经紊乱。
4.皮下埋植剂:为单孕激素缓释系统,将含有孕激素的硅胶棒埋植于皮下,缓慢释放孕激素避孕。一次埋植可避孕35年,避孕效果好,取出后生育能力可迅速恢复。常见不良反应为月经紊乱。
三、宫内节育器
1.含铜宫内节育器:在子宫内持续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铜离子,影响精子获能、受精卵着床等达到避孕目的。一次放置可避孕515年不等,适用于无禁忌证且希望长期避孕的育龄女性。常见不良反应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腰酸腹坠等。
2.含药宫内节育器: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每天释放少量孕激素,除避孕外,还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子宫腺肌病等。放置后可能出现点滴出血、闭经等情况,有效期一般为5年。
四、自然避孕法
1.安全期避孕:根据女性月经周期,推算排卵前后45天以外的时间为安全期,在此期间性交以达到避孕目的。但女性排卵易受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提前或推迟,所以该方法避孕失败率较高,不建议作为常规避孕方法。
2.基础体温测定避孕: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通过每天清晨测量基础体温,根据体温变化判断排卵时间,避开排卵期性交。然而,基础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如睡眠不足、饮酒等,避孕可靠性欠佳。
五、绝育术
1.女性绝育术:常见为输卵管绝育术,通过切断、结扎、电凝、钳夹等方法阻断输卵管,使精子与卵子不能相遇而达到绝育目的。手术可经腹部、腹腔镜或经阴道进行,是一种永久性避孕方法,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女性。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2.男性绝育术:主要为输精管结扎术,通过手术切断、结扎输精管,阻止精子排出。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也是永久性避孕方式,适合不再有生育需求的男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未成年人:身体和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应避免过早有性行为,若有避孕需求,需在家长或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法,且优先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屏障避孕法,如避孕套。
2.哺乳期女性:激素避孕法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和婴儿健康,故不建议使用复方激素类避孕药。可选择避孕套、宫内节育器(产后42天恶露已净、子宫恢复正常者可放置)或单纯孕激素避孕针、皮下埋植剂等。
3.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脏疾病等患者,选择避孕方法需谨慎。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不适合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控制不佳者;含铜宫内节育器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不适合有血液系统疾病、月经过多者。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方法。
4.多次流产女性:多次流产对子宫内膜损伤大,应选择高效避孕方法,如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剂等,以避免再次意外怀孕对身体造成进一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