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症状分急性与慢性,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梗死的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有“三偏”综合征及优势半球失语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有眩晕、平衡失调等;脑出血依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如基底节区出血有“三偏”、昏迷等,脑叶出血因部位不同症状不同,脑干出血起病急、昏迷等,小脑出血有眩晕、共济失调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等。慢性脑血管病方面,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记忆力减退,后执行、语言功能受影响及人格行为改变,脑慢性缺血有头晕、睡眠障碍等症状。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患病风险高,症状出现应速就医,康复要循序渐进;儿童患病症状可能不典型,有异常应就医,治疗用药及康复要符合其特点;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人群需控病情、定期复查,发病告知病史,兼顾基础病治疗。
一、急性脑血管病症状
1.脑梗死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病灶对侧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即“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还会有失语症状,比如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理解他人话语,但自己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流畅;感觉性失语则是能说话,但言语内容无意义,且不能理解他人话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突发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患者行走困难或站立不稳。还可能出现复视,即看一个物体时感觉有两个影像;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患者陷入昏迷状态。
2.脑出血症状
基底节区出血:同样会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若出血量较大,可压迫脑组织,导致患者迅速昏迷,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这是因为颅内压急剧升高所致。
脑叶出血:症状因出血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额叶出血可能导致精神症状,如情绪异常、人格改变等;顶叶出血会引起对侧肢体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及失语;枕叶出血则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如视野缺损等。
脑干出血:起病急骤,常迅速出现昏迷。中脑出血可出现双侧瞳孔缩小、眼球不同轴等;脑桥出血会导致双侧肢体瘫痪,针尖样瞳孔;延髓出血病情极为凶险,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小脑出血:患者会有突发的眩晕、频繁呕吐,共济失调明显,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向一侧倾倒,构音障碍,言语含糊不清。
3.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头痛:最为突出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疼痛可迅速波及全头部。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即患者被动屈颈时,颈部有抵抗感;凯尔尼格征阳性,患者仰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膝关节,正常可达135°以上,若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则为阳性;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为阳性。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或谵妄,还可能有癫痫发作,少数患者会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慢性脑血管病症状
1.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但对远期记忆相对保留。随着病情进展,执行功能受损,比如在进行复杂的任务,如计划安排、组织协调等方面出现困难。语言功能也会逐渐受影响,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时想不起合适的词汇,语言表达不流畅。还可能出现人格和行为改变,如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或抑郁等。
2.脑慢性缺血症状:患者常感头晕、头胀,头部有昏沉感,这种症状在晨起或疲劳后加重。部分患者会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差。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或学习时难以长时间专注,导致效率下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患脑血管病风险更高。出现疑似症状时,家属应尽快送医,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治疗后康复过程中,由于老年人肌肉力量弱、平衡能力差,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跌倒导致二次损伤。
2.儿童:儿童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用药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阶段,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注重趣味性,提高孩子参与度。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这些疾病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脑血管病相关症状,要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脑血管病过程中,也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