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失眠指睡眠问题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等,每周至少3次、超3个月,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和认知行为疗法(睡眠限制、刺激控制),也提及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等药物,还需针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采取相应应对措施,效果不佳再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一、明确严重失眠的定义及初步判断
严重失眠是指睡眠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睡眠问题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通常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通过自我感受及日常功能受损情况初步判断,若长期存在睡眠不佳且已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则需重视。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早上也在相同时间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尽量不打破规律,这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儿童和青少年同样需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儿童需要10-14小时睡眠,青少年需要8-10小时睡眠,规律作息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原因在于人体的生物钟是一种内在的生理机制,规律的作息能让生物钟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睡眠-觉醒过程更加协调,提高睡眠质量。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建议在18-25℃之间。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物品来减少外界噪音和光线的干扰。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保持卧室空气流通也很重要。
安静黑暗的环境能让大脑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适宜的温度能使人感觉舒适,有利于放松身心进入睡眠。
(二)认知行为疗法相关内容
1.睡眠限制疗法
根据个人的睡眠情况,限制在床上的时间。例如,如果发现自己平均每晚只能睡4小时,就将在床上的时间限制在4小时,然后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但前提是要保证能够在这段时间内入睡。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但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过度限制时间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额外负担。
原理是通过减少在床上的无效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从而改善失眠状况。
2.刺激控制疗法
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如果躺在床上15-20分钟还没有入睡,就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不刺激的活动,如看书(避免看手机等强光刺激的设备),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夜间起床时的安全,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
刺激控制疗法能让床与睡眠建立更强的联系,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从而提高睡眠的效率和质量。
三、药物干预(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一)常见用于失眠的药物类型
1.苯二氮类药物
如[地西泮]等,这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代谢减慢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非苯二氮类药物
像佐匹克隆等,相比苯二氮类药物,其依赖性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于有精神病史的人群,使用这类药物需要特别评估,因为可能会诱发精神症状的复发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严重失眠的应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
儿童严重失眠首先应尽量通过非药物干预解决,如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给儿童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对于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调整睡眠习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原因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睡眠对其身体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而电子设备的蓝光等因素会严重干扰儿童的睡眠-觉醒节律。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
老年人严重失眠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很多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干预措施时,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如调整睡眠环境、规律作息等。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苯二氮类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反应,防止出现过度镇静、跌倒等情况。
原因是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同时多种慢性疾病的存在也增加了干预的复杂性。
总之,对于严重失眠,应首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认知行为疗法等,若效果不佳再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