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梦受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含生物钟紊乱、身体疾病影响;心理因素有压力焦虑、情绪波动;环境因素包括睡眠环境不适、睡眠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因素涉及饮食影响、运动不当;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孕妇、儿童因自身特点易出现失眠多梦情况。
一、生理因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自身的生物钟,它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等生理过程。例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不规律,打乱了正常的生物钟节律,使得褪黑素等调节睡眠的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容易出现经常失眠多梦的情况。褪黑素是由人体脑部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它在夜间分泌增加,有助于诱导自然睡眠并稳定睡眠周期,当生物钟紊乱时,褪黑素分泌异常,就会影响睡眠质量。
(二)身体疾病影响
一些身体疾病会干扰睡眠。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从而在睡眠中被憋醒,导致失眠多梦;患有关节炎的患者,关节疼痛会影响睡眠,使患者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进而频繁做梦。另外,像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患者,夜间胃酸分泌增多可能会刺激胃部,引起疼痛不适,干扰睡眠。
二、心理因素
(一)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大脑会持续处于紧张兴奋状态,容易引发焦虑情绪。例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任务的截止日期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焦虑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影响睡眠。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和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当焦虑时血清素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干扰睡眠,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
(二)情绪波动
突发的情绪事件也会影响睡眠。比如遭遇亲人离世、失恋等重大负性事件时,人的情绪会处于极度波动状态,悲伤、痛苦等情绪会持续影响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使得睡眠结构紊乱,出现失眠多梦现象。而且这种情绪上的冲击可能会在潜意识中持续发酵,导致睡眠持续受到干扰。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会让人感觉不舒适,难以进入深度睡眠;过于明亮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节律;噪音过大则会直接打断睡眠周期,使人容易醒来且多梦。例如在建筑工地附近居住的居民,长期受到施工噪音的干扰,睡眠质量会明显下降,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
(二)睡眠习惯改变
不规律的睡眠习惯也会导致失眠多梦。比如经常熬夜、白天过长时间午睡等。熬夜会打乱正常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失调;白天午睡时间过长会影响夜间的睡眠欲望,导致夜间入睡困难,睡眠过程中多梦。青少年如果经常熬夜玩电子设备,就很容易出现这种睡眠习惯紊乱的情况,进而引发失眠多梦。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食影响
一些饮食因素会影响睡眠。例如睡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会导致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容易多梦。另外,睡前吃得过饱会引起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腹部不适,从而干扰睡眠。而过度节食可能会导致身体营养不均衡,也会影响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合成,引发失眠多梦。
(二)运动不当
适量运动有助于睡眠,但运动不当则会产生反效果。如果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会难以进入睡眠。例如晚上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后,身体的交感神经仍处于兴奋状态,大脑皮层不能及时抑制,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会下降,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老年人
老年人的睡眠生理功能会发生变化,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通常会减少,睡眠浅,容易醒来。而且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或者其治疗药物都可能影响睡眠。例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夜间血压波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影响睡眠;服用某些降糖药物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夜间低血糖,引起失眠多梦。同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容易出现问题,如孤独感等,也会干扰睡眠。
(二)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激素水平改变、身体不适等,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孕期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孕妇出现嗜睡等情况,但到了妊娠中晚期,由于腹部增大、身体笨重等原因,睡眠姿势受限,夜间频繁醒来,导致失眠。而且孕妇在孕期可能会担心胎儿的健康等问题,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失眠多梦的情况。
(三)儿童
儿童的睡眠需求与成人不同,睡眠环境和生活习惯对其睡眠影响较大。儿童如果睡眠环境不安静、光线过亮等,会影响睡眠质量。另外,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比如幼儿园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等心理因素,出现夜间睡眠不安、多梦的情况。而且儿童如果白天过度兴奋或者受到惊吓等,也会导致夜间失眠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