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变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等,症状因病变部位、范围而异,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无力、偏瘫、共济失调)、感觉异常(麻木、疼痛)、言语障碍(失语、构音障碍);脑部功能相关症状如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等;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呕吐、意识障碍等,出现相关症状需尽快就医检查诊治。
一、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无力:患者可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常见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时步态蹒跚、下肢无力难以支撑身体等。例如脑梗死发生在大脑运动皮层区时,可导致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无力,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通路,使得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至肌肉,从而引起肌肉运动功能受限。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导致肢体无力;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基础更重,出现肢体无力的风险相对更高。
偏瘫:严重时可出现偏瘫,即一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是由于脑部支配运动的区域受损严重,神经传导完全受阻所致。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脑血管病变风险增加,偏瘫发生几率可能更高。
共济失调: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如走路时左右摇晃、拿东西时手抖难以准确握住物品等。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小脑等调控运动协调的脑区,小脑受损后无法精准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维持平衡和协调动作。在患有脑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群体中,共济失调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小脑等区域血管病变概率增大。
感觉异常:
麻木:可出现身体某部位或全身麻木感,如面部、手部、脚部等部位麻木。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得感觉信号传递出现紊乱。对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的人群,由于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麻木症状可能更突出;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状态,也可能增加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
疼痛:部分患者会有疼痛感觉,如头部疼痛(脑出血时可能刺激脑膜引起头痛)、肢体刺痛等,疼痛机制是病变刺激周围神经或脑膜等结构导致感觉异常改变。有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脑血管病变伴随疼痛症状的描述,但需基于病变对神经刺激。
言语障碍:
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能理解语言但不能准确表达)、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不能理解语言含义)等不同类型失语情况。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区域,如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相关血管病变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受到影响。有长期大量饮酒历史的人群,酒精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可能导致言语障碍几率上升;老年男性若有脑血管病变基础,言语障碍风险相对更高考虑。
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是由于病变影响了构音相关的神经肌肉控制区域,使得发音相关的肌肉协调受影响。在患有脑血管病变的老年女性群体中,构音障碍可能更易显现,且有脑血管基础病史的人群此症状可能更突出。
二、脑部功能相关症状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近期或远期记忆力下降,如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或以往熟悉的事情等。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大脑海马体等记忆相关脑区,记忆存储和提取功能受影响。对于有脑血管病变家族史的人群,记忆力减退风险可能更高;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体,本身脑功能退化基础上,脑血管病变加重记忆力影响。
定向力障碍:对时间、空间定向出现障碍,如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身处何处等不准确感知。是因为病变影响了脑部负责定向功能的脑区,如顶叶等区域病变后定向功能受影响。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定向力障碍几率可能上升;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此情况可能更明显。
头痛、头晕等:
头痛:脑出血时多有剧烈头痛,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脑梗死若累及血管周围也可能有头痛,机制是病变导致局部血管、神经等结构受影响引发疼痛。在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脑血管病变伴随头痛几率更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脑血管病变相关头痛可能更突出。
头晕:可出现头昏沉、视物旋转等感觉,是由于病变影响了前庭等脑区,导致平衡感知受影响。有内耳等相关病变基础的人群,头晕几率可能上升;有脑血管病变相关基础的人群此症状可能更描述,但需基于病变影响。
三、其他伴随症状
呕吐:当脑血管病变刺激呕吐中枢等情况,如脑出血颅内压增高时多有呕吐,脑梗死若影响相关神经也可能有呕吐表现。对于有脑血管病变且颅内压易增高的人群,呕吐几率相对更高;年龄较大、有基础病的人群此症状可能更突出。
意识障碍:轻的如嗜睡,重的如昏迷等。是因为病变严重影响脑部意识调控区域,从轻度到重度意识改变。有脑血管病变基础且情况的人群,意识障碍几率可能按病变程度描述;在病危等状态下的脑血管病变患者,意识障碍是常见严重表现。
脑血管病变是较为凶险的病症,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需尽快就医,通过头颅CT等检查明确病变情况进行相应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