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总失眠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生物钟紊乱、身体不适)、心理因素(压力与焦虑、情绪波动)、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适、居住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因素(饮食因素、作息不规律),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失眠情况及注意事项不同,需分别关注其作息、环境、饮食等方面来改善失眠。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晚上总失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生物钟,它控制着睡眠-觉醒周期。若长期熬夜、倒班工作等,会打乱生物钟。例如,经常上夜班的人群,其原本白天睡眠、夜晚工作的模式打破了生物钟的正常节律,使得夜间难以顺利进入睡眠状态。这是因为生物钟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被干扰,影响了褪黑素等调节睡眠的激素分泌,褪黑素通常在黑暗环境中分泌增加以促进睡眠,生物钟紊乱时其分泌规律被破坏。
(二)身体不适
一些躯体疾病也会引发失眠。如疼痛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会在夜间较为明显,影响睡眠;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睡眠中断;胃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引起烧心等不适,从而影响睡眠。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受身体不适影响失眠的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进而引发失眠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心理因素导致的晚上总失眠
(一)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中,各年龄层人群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年轻人可能面临工作竞争、学业压力等,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大脑处于持续紧张兴奋的状态,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面对工作任务的繁重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常常在夜间思绪繁杂,难以平静入睡。焦虑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进一步干扰睡眠。
(二)情绪波动
悲伤、愤怒等情绪波动也会导致失眠。例如,经历亲人离世等重大悲伤事件后,人们在夜间容易陷入对逝者的回忆等情绪中,难以自拔,从而出现失眠症状。不同性别在心理因素导致失眠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因为女性的情感较为细腻,在面对情绪波动时更难以快速调节。
三、环境因素导致的晚上总失眠
(一)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会让人感觉不适,难以入睡;噪音过大,如临近交通要道、工地施工等环境,会干扰睡眠;光线过强,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影响褪黑素分泌,从而破坏睡眠。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睡眠环境的敏感度不同,婴幼儿对噪音和光线更为敏感,稍有不适就容易哭闹且难以入睡;老年人的睡眠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弱,更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
(二)居住环境改变
当人们更换居住环境时,比如从熟悉的家搬到陌生的地方,身体需要适应新环境,可能会出现失眠情况。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新的气味、声音等,从而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运行。
四、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晚上总失眠
(一)饮食因素
睡前摄入某些食物或饮品可能导致失眠。例如,咖啡、茶中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晚上饮用后会使人难以入睡;大量饮酒虽然初期可能让人有困倦感,但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后半夜睡眠质量下降;睡前食用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进而影响睡眠。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饮食对睡眠的影响不同,经常熬夜且有睡前喝咖啡习惯的人群,失眠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不规律的作息,如长期熬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会破坏正常的睡眠节律。例如,有些人周末会熬夜到很晚,然后白天长时间睡觉,这样就会使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到了工作日夜间就难以按时入睡。青少年如果作息不规律,不仅会影响睡眠,还可能影响身体发育和学习效率。
五、特殊人群晚上总失眠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睡眠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失眠。他们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以促进夜间睡眠,但避免白天睡眠时间过长;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光线暗;在饮食上,避免睡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同时,老年人若失眠可能与一些慢性疾病相关,如能控制好慢性疾病,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情况。
(二)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变化和心理压力等因素容易出现失眠。孕妇应保持轻松的心态,家人要给予更多关心和理解;睡眠姿势要舒适,可采用左侧卧位;睡前可通过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但要避免接触过于刺激的内容;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睡前吃得过饱或饥饿。孕妇失眠需谨慎处理,因为良好的睡眠对胎儿发育也很重要。
(三)儿童
儿童失眠可能与白天活动过于兴奋、睡眠环境改变等有关。家长要注意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温馨;控制儿童白天的活动量,避免过度兴奋;建立规律的bedtimeroutine,如睡前讲故事等,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睡眠至关重要,家长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睡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