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与惊厥核心区别在于病程慢性或急性、发作自发性或诱因性。癫痫是慢性脑部疾病,以反复自发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为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为短暂意识障碍、肢体抽搐或感觉异常,需长期治疗管理,通过脑电图监测特征性癫痫波确诊,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及生活方式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个体化治疗,考虑药物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惊厥多为急性症状,由急性脑功能障碍引发,以病因治疗为主,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不自主收缩,通常伴随意识丧失,诊断需急症评估及病因排查,治疗包括急性期处理、病因治疗及预防复发。患者及家属应了解疾病特征,避免盲目恐慌或延误治疗。
一、癫痫与惊厥的定义及核心区别
1.癫痫的定义与特征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自发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为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抽搐或感觉异常。其核心特征为长期性、反复性及自发性发作,需通过脑电图监测到特征性癫痫波(如棘波、尖波)确诊。
2.惊厥的定义与特征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通常伴随意识丧失,多由急性脑功能障碍(如高热、代谢紊乱、脑损伤)引发。其核心特征为发作的急性性、一过性,且病因多样,可能仅单次发作。
3.核心区别总结
癫痫为慢性脑病,发作具有长期性和自发性;惊厥多为急性症状,由明确诱因引发。癫痫需长期治疗管理,惊厥则以病因治疗为主。
二、癫痫与惊厥的临床表现对比
1.癫痫的典型表现
(1)全面性发作:意识丧失、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大发作”),持续1~3分钟,可能伴尿失禁、舌咬伤。
(2)部分性发作:仅局部肢体抽搐,或表现为意识保留的自动症(如咂嘴、摸索动作)。
(3)特殊类型:失神发作(短暂意识丧失)、肌阵挛发作(突发肌肉收缩)。
2.惊厥的典型表现
(1)热性惊厥:多见于6月~5岁儿童,高热时突发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持续数秒至10分钟,通常无后遗症。
(2)非热性惊厥:由低血钙、低血糖、脑炎等引发,表现与热性惊厥类似,但需紧急排查病因。
3.临床表现的鉴别要点
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可能无诱因;惊厥多与急性病因相关,儿童热性惊厥具有年龄特异性。
三、癫痫与惊厥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癫痫的病因分类
(1)遗传性:家族性癫痫、基因突变(如SCN1A基因相关Dravet综合征)。
(2)结构性: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畸形。
(3)代谢性:线粒体病、尿素循环障碍。
(4)免疫性:自身免疫性脑炎。
(5)未知病因:隐源性癫痫。
2.惊厥的常见病因
(1)感染性:脑膜炎、脑炎、败血症。
(2)代谢性:低血糖、低血钙、电解质紊乱。
(3)中毒性:药物过量、酒精戒断。
(4)脑结构性:脑出血、脑肿瘤。
3.发病机制的差异
癫痫源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慢性病理过程;惊厥为急性脑功能障碍的短暂表现,病因去除后可能不再发作。
四、癫痫与惊厥的诊断方法
1.癫痫的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发作形式、频率、诱因、家族史。
(2)脑电图(EEG):关键诊断工具,需记录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活动。
(3)影像学检查:MRI排查结构性病变,CT用于急性期评估。
2.惊厥的诊断流程
(1)急症评估:生命体征、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
(2)病因排查:腰穿(怀疑脑膜炎)、毒物筛查、代谢指标检测。
(3)影像学:头颅CT/MRI排查出血、肿瘤等。
3.诊断的特殊注意事项
癫痫需长期随访,脑电图可能需多次复查;惊厥需优先排查危及生命的病因(如脑膜炎)。
五、癫痫与惊厥的治疗策略
1.癫痫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需根据发作类型选择,需长期规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
(2)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可考虑切除性手术或神经调控治疗。
(3)生活方式管理:避免熬夜、饮酒,定期复查脑电图及肝肾功能。
2.惊厥的治疗原则
(1)急性期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防窒息,必要时静脉注射地西泮止惊。
(2)病因治疗:抗感染、纠正代谢紊乱、手术清除病灶。
(3)预防复发:热性惊厥儿童可短期使用地西泮预防再次发作。
3.治疗选择的特殊考量
癫痫需个体化用药,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不良反应;惊厥需优先处理急性病因,儿童用药需谨慎。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1)癫痫:抗癫痫药物可能影响认知发育,需定期评估发育情况。
(2)惊厥:热性惊厥儿童避免包裹过厚导致体温升高,6岁以上儿童再发风险显著降低。
2.孕妇
(1)癫痫: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相对安全,需监测叶酸水平,避免丙戊酸钠(致畸风险高)。
(2)惊厥:子痫前期需密切监测血压及尿蛋白,及时终止妊娠。
3.老年人
(1)癫痫:需排查脑血管病、肿瘤等结构性病因,药物选择需考虑肝肾功能。
(2)惊厥:警惕低血糖、低血钠等代谢性病因,避免过度使用镇静剂导致呼吸抑制。
七、总结与建议
癫痫与惊厥的核心区别在于病程的慢性/急性、发作的自发性/诱因性。癫痫需长期管理,惊厥需优先排查病因。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的治疗需个体化,需综合考虑病因、药物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应了解疾病特征,避免盲目恐慌或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