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强烈收缩或抽动,机制与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多种疾病可致,临床表现多样且受年龄影响;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多有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意识障碍,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二者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诊断等方面有区别,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定以采取相应治疗。
一、定义与概念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的强烈收缩或抽动,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多为阵发性,可限于身体某部位,也可泛发全身。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有关,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抽搐发生,比如低钙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引发抽搐。
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通常指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多因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惊厥发作,常见病因有高热、颅内感染、癫痫等。
二、临床表现特点
抽搐:
发作形式:可表现为局限性抽搐,如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抽动,也可为全身性抽搐,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或阵挛性抽动,同时可能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抽搐发作形式可能有所差异,例如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多为手足搐搦,表现为手指、脚趾强直伸展,手腕屈曲,呈助产士手。
持续时间:抽搐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短则数秒至数分钟,长则可持续较长时间,若抽搐持续30分钟以上则称为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危急情况。不同病因引起的抽搐持续时间不同,如单纯高热惊厥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在数分钟内缓解,而癫痫持续状态则持续时间较长。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抽搐表现可能与年长儿不同。婴幼儿抽搐可能更易出现不典型表现,如仅有眼神发直、面肌微小抽动等,而年长儿抽搐表现相对更典型,如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等。不同年龄组导致抽搐的常见病因也不同,新生儿期抽搐常见病因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癫痫等;婴幼儿期常见病因有高热惊厥、低钙血症、颅内感染等;年长儿常见病因有癫痫、颅内肿瘤、中毒等。
惊厥:
发作形式:惊厥发作多为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丧失。例如高热惊厥时,患儿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持续时间:小儿惊厥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典型高热惊厥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缓解,但若为复杂性高热惊厥或其他病因引起的惊厥,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年龄因素影响:在儿童时期,不同年龄惊厥的病因谱不同。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与围生期损伤、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婴儿期惊厥常见病因有热性惊厥、低钙血症、婴儿痉挛症等;幼儿及儿童期惊厥常见病因有癫痫、颅内感染、中毒等。而且不同年龄惊厥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如婴儿痉挛症多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头拥抱样痉挛发作。
三、病因差异
抽搐:
全身性抽搐病因:
代谢性因素:如低血糖时,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影响神经系统能量供应,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抽搐;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时,可改变神经细胞的渗透压,引起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抽搐;低钙血症时,血钙降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症状,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等。
中毒因素:药物中毒如过量使用中枢兴奋药物等可导致抽搐;食物中毒如毒蕈中毒等也可能引起抽搐;重金属中毒如铅中毒等同样可引发抽搐。
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时,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内环境紊乱,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抽搐;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影响脑部功能引发抽搐等。
局限性抽搐病因:局部脑部病变可导致局限性抽搐,如脑肿瘤、脑外伤后局部脑组织受损等,病变局部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可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抽搐。
惊厥:
小儿惊厥常见病因:
感染性病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颅内炎症反应,刺激脑部神经元导致惊厥发作;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体温骤然升高时,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可诱发惊厥发作,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之一。
非感染性病因:癫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惊厥发作;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等,占位效应影响脑部正常结构和功能,可引起惊厥;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等,由于代谢途径异常,体内代谢产物蓄积或缺乏正常代谢产物,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惊厥等。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抽搐: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史、代谢性疾病史、中毒史等。例如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则抽搐可能与癫痫发作有关;若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需考虑低钙等代谢因素导致抽搐的可能。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和代谢相关指标。如检查血钙、血镁、血糖等代谢指标,以排除代谢性因素导致的抽搐;检查神经系统有无阳性体征,如病理反射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辅助检查:可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异常放电有助于诊断癫痫等抽搐性疾病;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帮助发现脑部结构异常,如肿瘤、脑出血等病变;实验室检查可进一步明确代谢、感染等方面的病因。
惊厥:
病史采集:对于小儿惊厥,要详细询问患儿的年龄、发热情况、既往惊厥史等。如了解患儿是否为首次惊厥,惊厥前是否有发热,发热与惊厥的时间关系等。若患儿为首次发热惊厥,多考虑为单纯性高热惊厥;若有多次惊厥史且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则需考虑复杂性高热惊厥或其他病因。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体温、神经系统体征等。测量体温以判断是否存在发热,检查神经系统有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等,有助于区分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惊厥病因。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脑脊液检查对于颅内感染导致的惊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癫痫等疾病;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协助发现脑部病变。
总之,抽搐与惊厥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诊断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临床上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