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梦的常见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年龄差异、身体疾病影响)、心理因素(压力与情绪、生活事件影响)、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适)、生活方式因素(作息不规律、饮食因素);评估与检查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多导睡眠图及实验室检查等);干预措施分为非药物干预(改善睡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和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不佳时谨慎选用,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药物且需医生评估指导)。
一、失眠多梦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睡眠特点与成人不同,例如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更容易出现睡眠不安稳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睡眠逐渐趋于成人模式,但仍可能因生长发育阶段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睡眠,部分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等出现失眠多梦。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睡眠结构发生改变,深睡眠期减少,浅睡眠期增多,更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现象,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如褪黑素分泌减少等,褪黑素对调节睡眠-觉醒周期有重要作用,其分泌减少会影响睡眠质量。
性别方面:女性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经期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如前列腺素分泌增加等可能影响睡眠;孕期女性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大等,容易出现睡眠问题;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潮热、盗汗等不适,从而干扰睡眠。
2.身体疾病影响
许多躯体疾病可导致失眠多梦,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可能因心脏供血不足、胸闷等不适影响睡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缺氧等情况,睡眠中容易觉醒,导致睡眠片段化,出现失眠多梦;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患者常在夜间出现腹痛等不适,影响睡眠;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运动症状外,睡眠障碍也是常见表现,可能出现失眠、多梦等情况。
(二)心理因素
1.压力与情绪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长期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竞争等,会使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放松,从而引发失眠多梦。情绪方面,焦虑和抑郁是导致失眠多梦的常见心理因素。焦虑患者常常过度担忧未来的事情,大脑持续处于警觉状态,难以入睡或睡眠中容易惊醒;抑郁患者则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同时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且睡眠往往早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2.生活事件影响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离婚等,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导致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睡眠,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例如亲人离世后,bereavedindividuals(bereaved意为“丧亲的”)往往在短时间内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这是因为突发的重大生活事件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需要时间来调整适应。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入睡,一般适宜的睡眠温度在18-25℃左右;湿度不适宜也会影响睡眠,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影响睡眠质量;强光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破坏睡眠-觉醒周期;噪音超过50分贝就可能干扰睡眠,使人从睡眠中惊醒,从而出现失眠多梦。
(四)生活方式因素
1.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的生活方式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例如一些夜间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与正常睡眠-觉醒周期相悖,身体的生理节律被破坏,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即使在休息时间,也不能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2.饮食因素
睡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可能影响睡眠。例如咖啡、浓茶中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睡前饮用会导致难以入睡;大量饮酒虽然初期可能使人昏昏欲睡,但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中频繁觉醒,出现多梦等情况;晚餐过饱或饥饿也会影响睡眠,过饱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起身体不适,饥饿则会使人产生不适感,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二、失眠多梦的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失眠多梦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是否有头痛、头晕、心慌等,了解患者的生活作息、工作压力情况、心理状态、既往疾病史等。例如对于一位长期失眠多梦的患者,要询问其是否有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经历,是否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既往是否有过精神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系统,以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多梦。例如检查神经系统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肌张力等;检查心血管系统时测量血压、心率等,了解心脏功能情况;检查呼吸系统时听诊肺部呼吸音等。
(三)辅助检查
多导睡眠图(PSG)是评估睡眠的金标准,它可以监测患者睡眠中的脑电、眼电、肌电等多项指标,能够准确判断睡眠的阶段和质量,发现睡眠中是否存在呼吸暂停、觉醒等异常情况,对于诊断失眠多梦的原因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的疾病。
三、失眠多梦的干预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改善睡眠环境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光线暗淡、噪音低。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来阻挡光线,使用耳塞来降低噪音干扰,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以提高睡眠舒适度。
2.调整生活方式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过度改变作息。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同时,适度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睡眠,但应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可能影响入睡。一般可以选择在下午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3.心理调节
采用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例如深呼吸放松法,患者可以坐在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每次深呼吸保持几分钟,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从头部开始,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先紧张面部肌肉,然后逐渐向下到颈部、肩部、手臂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轻身体的紧张感,改善睡眠。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失眠多梦的患者,还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善失眠多梦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睡眠相关行为来提高睡眠质量。
(二)药物干预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但需谨慎选择药物。例如对于短期失眠多梦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佐匹克隆等,这类药物起效较快,对睡眠结构影响较小;对于长期失眠多梦且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需要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