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症,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其常见类型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等,病因涉及内分泌、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及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症,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方面的异常。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正常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失调则是上述周期、经期、经量其中任何一项发生改变。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1.月经周期异常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其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如黄体功能不足等情况,使得卵泡期缩短,导致月经提前到来。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可能由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引起,患者常伴有雄激素水平升高、排卵障碍等问题,从而出现月经周期推迟的情况。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日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多与肝肾功能失调、气血紊乱有关,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情况,因为情绪因素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以及气血的运行,进而干扰月经周期。
2.经期异常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淋沥半月方净。可能与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有关,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期会有规律地脱落,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时,内膜脱落时间延长,导致经期延长。
经期缩短:相对较少见,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期明显缩短,不足2日。可能与卵巢功能减退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或某些疾病影响,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从而导致经期缩短。
3.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可能与子宫肌瘤有关,子宫肌瘤会使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2日,经量也少。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等有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刺激不足,导致经量减少;高催乳素血症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引起月经过少。
三、病因
1.内分泌因素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这是调节月经的重要内分泌轴,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月经失调。例如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月经失调;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月经失调。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失调,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引起月经紊乱,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等。
2.疾病因素
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月经失调。子宫肌瘤患者除了经量增多外,还可能出现经期延长等表现;子宫内膜癌患者早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明显改变。
全身性疾病:像贫血、肝脏疾病等也可能引发月经失调。贫血患者由于机体供血不足,会影响激素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肝脏是激素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会影响激素的灭活,进而影响月经。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规律:长期节食、过度减肥等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会影响激素的合成,从而引起月经失调。例如过度节食的女性,由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尤其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缺乏,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出现月经推迟、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情况。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节律,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导致月经失调。熬夜会使身体的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引起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问题。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使机体分泌过多的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失调。例如职场女性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容易出现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异常等月经失调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月经失调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月经失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之前是否有过重大的生活事件、是否服用过特殊药物等。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妇科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全身性疾病史等。比如患者既往是否有子宫肌瘤病史、甲状腺疾病史等。
询问患者的生育史,包括妊娠次数、分娩情况、流产史等,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月经。例如多次流产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导致月经失调。
2.体格检查
进行全身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营养状况等。例如肥胖的女性可能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而消瘦的女性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导致月经失调的情况。
进行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例如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有无压痛等,附件区有无包块等,有助于发现妇科疾病导致的月经失调。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性激素六项检查:包括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等,通过检测这些激素水平,可以了解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失调。例如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升高,提示卵巢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用于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月经失调。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情况,贫血可引起月经失调,通过血常规可以明确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水平。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了解是否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有助于诊断由这些疾病引起的月经失调。例如B超下可以清晰看到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等。
宫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有重要价值,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腹腔镜检查:主要用于诊断盆腔内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的病变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疾病,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月经失调,如子宫肌瘤,根据肌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症状及生育要求等,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多采取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
若是内分泌因素导致的月经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月经紊乱,需要针对甲状腺疾病进行相应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补充甲状腺激素。
2.调整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缓解精神压力,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内分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月经失调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有关,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自行调整。但要注意观察月经情况,若月经失调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此阶段要注意营养的摄入,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因为营养不良可能会加重月经失调的情况。
2.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失调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内分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癌等。
要关注自身的情绪变化,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患者自身也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如参加社交活动等。
3.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月经失调可能会影响受孕,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影响生育。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受孕几率,如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