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下疳是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发的性传播疾病,病因是该杆菌,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初期症状及伴随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生素;特殊人群中孕妇、儿童和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病因:主要病原体是杜克雷嗜血杆菌,该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需氧,适宜在33-35℃环境下生长。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患有软下疳的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是感染的主要方式,此外,也可能通过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但相对较少见。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14天。
初期症状:感染部位出现炎性小丘疹,1-2天内迅速变为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疼痛明显的溃疡,溃疡基底柔软,有脓性分泌物,边缘不整齐,呈潜行性,周围有炎症红晕。男性好发于冠状沟、包皮、龟头、阴茎体等部位;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阴蒂、会阴、肛周等部位。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单侧多见,淋巴结可化脓破溃,形成窦道。
三、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不洁性行为史以及典型的生殖器溃疡、腹股沟淋巴结炎等表现可初步怀疑。
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从溃疡或淋巴结穿刺液中涂片,可找到杜克雷嗜血杆菌,但阳性率较低。
细菌培养:将病变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杜克雷嗜血杆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原体。
四、治疗
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阿奇霉素、头孢曲松、红霉素等,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感染软下疳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不当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
儿童:儿童感染软下疳极为罕见,若有可疑情况,需详细询问病史,排除被间接传播感染的可能,一旦怀疑,应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诊断和处理,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有基础病史者:对于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感染软下疳后,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和愈合能力,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治疗软下疳的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