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可由肠道炎症性疾病(多与免疫异常等综合作用致肠道黏膜炎症出血)、痔疮(肛管静脉丛曲张排便时干结粪便摩擦致无痛性便后滴血等)、肛裂(肛管皮肤全层裂伤排便时干硬粪便撕裂受损皮肤致出血伴剧烈疼痛)、肠道肿瘤(息肉因侵蚀周围血管、恶性肿瘤因组织脆弱破溃出血伴大便习惯改变等)、肠道血管畸形(异常血管结构薄弱破裂出血)、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障碍致便血)、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及其毒素致凝血机制紊乱引发消化道出血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因素引起。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多与免疫异常相关,患者常有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病程迁延,炎症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可导致出血。例如,研究显示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便血。
二、痔疮
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内痔导致。肛管静脉丛发生曲张,当排便时,干结粪便摩擦曲张静脉,导致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无痛性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易诱发痔疮,长期腹压增高会加重肛管静脉丛的瘀血,增加便血风险。
三、肛裂
肛裂多因肛管皮肤全层裂伤所致,排便时干硬粪便通过肛管,撕裂受损皮肤,引起出血,出血颜色鲜红,量少,常伴排便时剧烈疼痛。便秘人群由于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更容易发生肛裂,进而出现便血症状。
四、肠道肿瘤
1.肠道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等良性肿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息肉生长过程中可能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多在结肠镜检查时被发现,部分腺瘤性息肉有癌变潜能。
2.肠道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肠道慢性炎症长期刺激等多种因素相关,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弱,易发生破溃出血,患者可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等表现。
五、肠道血管畸形
如Dieulafoy病变等肠道血管畸形,是肠道内异常的血管结构,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引发便血。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血管结构的先天性或获得性异常可导致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
六、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引起便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可出现便血症状;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凝血因子异常,也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常伴随贫血、发热等其他血液系统异常表现。
七、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如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及其毒素可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机制紊乱,从而引发消化道出血出现便血。这类疾病往往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等,便血是其消化道受累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