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血液从肛门排出使粪便颜色异常的现象,成因包括消化道本身疾病(如痔疮、肛裂、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肿瘤、肠息肉等)和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可致凝血功能异常引发便血),不同人群有相关特点,儿童便血需警惕肠套叠、直肠息肉,老年人要高度重视肠道肿瘤,女性生理期需区分阴道出血,久坐便秘易患痔疮,长期饮酒吃辣增出血风险,有肠道或血液系统疾病既往史者需监测或治基础病。
一、便血的定义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现鲜红、暗红或黑色等异常改变,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明显血色变化,也可能需借助粪便隐血试验才能检测出的现象。
二、常见成因
(一)消化道本身疾病
1.痔疮:多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排便时可出现滴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
2.肛裂:常因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引起,排便时会伴有剧烈疼痛,便血特点为粪便表面附着少量鲜血或便后滴血,血色鲜红。
3.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细菌性痢疾也会有黏液脓血便,多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
4.肠道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破溃出血,便血颜色可为暗红,常伴有黏液,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5.肠息肉:肠道内隆起的赘生物,当息肉表面糜烂、破溃时可引起便血,多为便中带血,血色鲜红,一般量较少。
(二)全身性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便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可表现为便血;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也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引发便血。
三、不同人群相关特点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便血需警惕肠套叠,多表现为果酱样血便,常伴有阵发性哭闹、腹部肿块等;也可能因直肠息肉导致便血,多为无痛性便后滴血,血色鲜红。
2.老年人:老年人便血要高度重视肠道肿瘤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发病率升高,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性别因素
一般无明显因性别导致便血差异的特异性疾病,但女性生理期需注意与真正的便血区分,同时某些妇科疾病导致的阴道出血混入粪便时可能被误判为便血,需仔细鉴别。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便秘的人群,易患痔疮,从而引发便血;而长期大量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炎症及出血风险。
(四)病史因素
有肠道疾病既往史(如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病史等)的人群,便血复发或加重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定期进行肠道检查监测病情;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的人群,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更易出现便血情况,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预防便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