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可能引发运动性肠痉挛、胃肠道供血不足、岔气等问题,运动性肠痉挛因跑步时呼吸节奏紊乱等致肠痉挛,年轻人等易发生;胃肠道供血不足因跑步时血液重新分布致胃肠道缺血缺氧,老年人等易出现;岔气因跑步时呼吸肌痉挛致腹部不适,青少年等易发生。应对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运动、调整呼吸、腹部按摩,还需对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运动注意提示
一、运动性肠痉挛
1.发生机制:跑步时呼吸节奏紊乱,导致腹部肌肉过度通气,引起膈肌运动异常,刺激胃肠道神经,引发肠痉挛。一般在剧烈运动开始后数分钟内出现,疼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研究表明,约30%-50%的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运动性肠痉挛,尤其是在进食后不久就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年轻人由于运动强度较大且可能进食后立即运动,相对更容易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一般来说,平时缺乏运动、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更易出现。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的人,运动后发生运动性肠痉挛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胃肠道供血不足
1.发生机制:跑步时身体血液重新分布,更多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胃肠道供血相对减少,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引起疼痛。这种疼痛可能类似痛经的坠胀感或隐痛。有研究发现,剧烈运动时胃肠道血流量可减少约50%-70%。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可能更容易出现胃肠道供血不足的情况。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突然跑步,身体对血液重新分布的适应能力较差,也容易发生。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如果女性本身有贫血等情况,跑步后胃肠道供血不足的症状可能更明显。
三、岔气
1.发生机制:跑步时呼吸肌痉挛,多因跑步节奏不当,呼吸深度和频率不协调,导致肋间肌或膈肌痉挛,产生类似肚子痛像痛经的感觉。岔气通常在跑步过程中突然发生,疼痛部位多在胸部下方、腹部两侧。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青少年在运动时由于呼吸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岔气。生活方式上,平时呼吸训练不足、跑步姿势不正确的人发生岔气的概率较高。性别差异不大,但如果女性在生理期前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可能更易出现岔气相关的腹部不适。
四、应对措施
1.立即停止运动:出现肚子痛像痛经的情况时,应马上停止跑步等剧烈运动,原地站立或缓慢走动,让身体逐渐恢复平静。
2.调整呼吸:尝试深呼吸,缓慢吸气后屏住呼吸几秒钟,再缓慢呼气,重复几次,帮助缓解呼吸肌痉挛和胃肠道的不适。
3.腹部按摩:可以用双手轻轻按摩腹部,以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蠕动恢复。
4.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进食后立即剧烈运动,家长应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呼吸和运动姿势。老年人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措施。女性生理期前后运动要适度,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计划。